AICA动脉瘤与面听神经及AICA各细小分支动脉关系密切,手术极易造成面听神经及小脑、脑干的功能障碍。近来,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神经内窥镜的应用及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开展,疗效有了很大的改善。我们总结本组病例并结合文献(有完整资料的国外文献报道66例,国内陈振平报道2例[1],加上本文5例,共73例),对AICA动脉瘤的分型、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等进行了分析。
AICA动脉瘤的分型及发病机制
AICA动脉瘤可位于中线或周边。中线部位即发生于该动脉起始段,称为小脑前下动脉-基地动脉(AICA-BA)动脉瘤;周边部位即位于AICA远端、分支或动脉袢上。真正位于中线部位的仅报道3例[2-4],其余都位于周边部位,大部分见于CPA,小部分位于桥脑腹侧或小脑半球等部位,本文的2例AICA近端动脉瘤距离基底动脉都有一小段距离,仍属于AICA周边部位动脉瘤。AICA动脉瘤的形态以囊性最为多见,梭形动脉瘤仅报道3例[3,5,6],本组5例均为囊性动脉瘤。文献先后报告13例(含本文1例)AICA动脉瘤伴发动静脉畸形、多发动脉瘤等其他血管畸形,并认为其发生机制除先天性因素外,其中还存在血流动力学机制。
AICA动脉瘤的临床特点
对73例AICA动脉瘤进行分析,其发病年龄在17~81岁之间,平均43.63岁,其中男22例(30.14%),女51例(69.86%)。临床表现除SAH的症状外,多呈CPA综合征表现且大多数是在SAH之后或同时出现,以面听神经功能障碍为主,部分病例出现V、VI、后组颅神经症状、小脑体征及锥体束征等。故对有SAH和CPA症状者,首先要怀疑此病。另有少数患者无SAH,仅表现为CPA综合征,此多为大动脉瘤的占位效应所致。AICA动脉瘤的确诊依靠DSA检查。
AICA动脉瘤治疗的相关问题
1治疗的适应证及治疗时机的选择:对有SAH病史或瘤体较大产生占位症状的AICA动脉瘤均应积极治疗。在治疗时机上,我们赞同Johannes等[7]提出的观点:尽管早期手术术中动脉瘤破裂率高于延期手术,但前者手术死亡率和远期效果优于后者,且术前病情分级与术中动脉瘤破裂率并无相关关系。故对III级患者,我们积极尝试早期手术,本组1例术后效果佳,预后优。
2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对AICA远端动脉瘤,我们认为宜首选显微手术夹闭,对有占位症状者,动脉瘤夹闭后还需切除瘤体以解除其对面听神经的压迫。
2.1动脉瘤的显露:①骨窗及硬膜窗口要求直达窦缘,特别是横窦和乙状窦缘转角处的静脉窦要尽量暴露,以利于显露靠近脑干腹侧区的动脉瘤。②进入CPA之前,一定要先于小脑延髓池处释放脑脊液,充分降低颅内压。③首先暴露内听道口处的动脉袢,然后向内侧小心探查,显露困难者,辅助内窥镜可观察AICA在CPA的全程[8]。④位于内听道内的动脉瘤,需用高速磨钻打开内听道的后壁[9]。
2.2动脉瘤的夹闭:①动脉瘤的夹闭必需在直视下进行,分离瘤颈之前必需先于近端控制载瘤动脉。②应选用长度适宜的动脉瘤夹,不宜过长,以防脑复位时推动动脉瘤夹,造成载瘤血管的扭曲。③夹闭后以罂粟碱棉片浸泡瘤周以防脑血管痉挛,并在瘤夹周围填以明胶海绵以防摆动。④对瘤颈显露不佳,怀疑夹闭不全或误夹细小分支动脉时,夹闭后可辅以内窥镜观察[10]。
3血管内介入栓塞动脉瘤:中线部位或近端的动脉瘤,手术暴露困难且创伤大、并发症多,我们认为宜首选血管内栓塞治疗。
3.1栓塞技术的选择:①对动脉瘤体/颈2的宽颈动脉瘤,宜采用成篮或支架技术,后者尤适于梭形或夹层动脉瘤。②对小型狭颈,尤其是新近破裂的动脉瘤应选用柔软型弹簧圈(如GDC-10),从瘤底到瘤颈进行“蚕食”填塞。
3.2栓塞并发症的防治:①术中栽瘤动脉痉挛:围手术期应用抗血管痉挛药物;对术前已有脑血管痉挛的患者选用等渗造影剂;术中发生者导管内注射尼莫通;术后常规使用3H疗法(扩容、血液稀释、高血压)[11]。②术中动脉瘤破裂:放置和调整弹簧圈时动作一定要缓慢;一旦发生弹簧圈穿出动脉瘤壁,切勿回撤,以避免破口撕大,而应继续填塞。③术中弹簧圈移位:包括向蛛网膜下腔移位和向栽瘤动脉移位两种情况。选择直径及长度合适的弹簧圈和适当的栓塞技术是关键。
疾病咨询
云南专业白癜风医院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