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懂介入一神经介入发展简史

职场智库

从今天开始,老赵正式给神经介入技术分享给大家,一提到神经介入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个高大上的手术,距离普通老百姓都很遥远,就在老赵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仍然饱受同事们的争议,认为老赵写的东西太专业,老百姓和非本专业医生接受起来会比较困难,老赵顶着压力,还是准备将我们神经科的这项技能介绍给普通百姓家,老赵向大家保证,一定是一个通俗易懂的知识普及,老赵向各位承诺,无论您学医不学医,无论你懂还是不懂介入,经过老赵的讲解您都会懂。零基础学介入。

今天老赵将用一篇幅为大家介绍神经介入的发展简史,介入离您我都不遥远,老赵将介入带近您的生活。

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发展之一当属介入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萌芽与发展。如今,介入医学已发展成为内科、外科以外的第三种临床治疗方法。神经介入医学即介入神经放射学(InterventionalNeuroradiology),是研究利用血管内导管操作技术,在计算机控制的数字影像系统的支持下,对累及人体神经系统血管的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达到栓塞、溶解、扩张、成形和抗肿瘤等治疗目的的一种临床医学科学。

回顾神经介入医学的发展史,从治疗疾病的种类到治疗技术都得到很大程度地提高。其展示出的优势是其它治疗措施所难以比拟的,它最大优点是组织创伤小、适应证广、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已成为微侵袭神经外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已能替代某些外科手术,成为独特的治疗手段。

随着科技发展,医疗设备特别是X射线摄影系统、CT和MRI等的出现,使实时介入手术操作成为可能;随着介入器材的不断完善,为达到不同治疗目的而设计的专项器械,几乎能达到身体的各个系统和部位,从而大大扩展了治疗范围。计算机软件、生物工程、影像学以及器械材料等学科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给神经介入医学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这每一次革命性的变化无不与生物工程材料及医疗器械的发展和改进密切相关。

?导管及栓塞材料的进步与神经介入的发展

导管—介入的前体

上个世纪初,谈不上有任何专用的栓塞材料,只是将蜡和凡士林混合制成栓子注入至颈外动脉进行恶性肿瘤的手术前栓塞,近乎原始的栓塞设备仅是将其它材料挪用而已,更没有满意可靠的影像设备的支持,治疗疾病的种类与治疗效果可想而知。

此后,随着各种导管技术和栓塞材料的出现,治疗各种脑、脊髓血管性疾患的经血管内治疗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年出现了首例经皮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PTA);年球囊成形术(Bal-loonAngioplasty,BA)的发明,是血管成形术(Angioplasty)开始的标志,逐步应用于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疾病,随后又有了支架成形术(StentingAngio-plasty)。

年栓塞用球囊发明后,Ser-binenko首创可脱性球囊技术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获得成功,年由Debrun应用同轴导管(CoaxialCatheter),使球囊的解脱更为方便和安全。年Zanetti报道使用液体栓塞剂异丁基-2-氰基丙烯酸酯(IBCA)以及后来合成的正丁基-2-氰基丙烯酸酯(NBCA)栓塞脑、脊髓动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瘘取得初步成果,能在病变中铸型并具有一定可控性的NBCA至今仍是较为理想的栓塞材料。年Kerber采用可漏性球囊导管,注入IBCA治疗脑动静脉畸形。

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Tracker和法国Magic系列微导管及与其匹配的微导丝的出现,丰富、完善了颅内、椎管内血管的超选择性插管技术,使介入治疗更接近病变,更有可控性。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严重血管痉挛,年Zubkov使用球囊扩张解除血管痉挛以改善脑缺血症状。年Kassell等用经超选择插管灌注罂粟碱松解痉挛的动脉。年Guglielmi设计了电解可脱弹簧圈(GDC),年Moret设计了机械解脱弹簧圈(MDC),它们可通过微导管、导丝操纵,使之完全进入动脉瘤腔内以闭塞动脉瘤,同时保持载瘤动脉血流通畅,被认为是一项革命性改进和另一个里程碑,使神经介入医学的发展真正达到了可控阶段。

年,Kinugasa等对动脉瘤破裂的急性期而又不宜于行夹闭术的病人,经导管向瘤内注入一种液体栓塞剂-醋酸纤维素聚合胶(CAP),聚合凝固后即起到保护动脉瘤的作用。以后又相继出现内联式机械解脱弹簧圈(IDC)、水压解脱铂金弹簧圈、随时可解脱的镍钛合金弹簧圈(LIC),以及将要研究面世的可生物降解性弹簧圈等。

尤其是近几年来,栓塞材料的研制取得非常大的成功,为神经介入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材料支持。新型栓塞材料ONYX丰富了动脉瘤的栓塞治疗,达到了对动脉瘤的致密填塞,期望能够有效减少动脉瘤的复发。ONYX栓塞可能大大提高介入治疗在脑动静脉畸形综合治疗中的地位,它能在畸形团内缓慢推进铸型,从而使完全栓塞率成倍的增加。Cordis的水解弹簧圈(图1),操作简单、效果确实,应用日益广泛。可膨胀弹簧圈(Hydrocoil)在铂金外面包裹以能在水中膨胀的水凝胶,其进入动脉瘤内可以膨胀填充瘤腔,或可节省弹簧圈的数量,降低动脉瘤的复发率,这种新的弹簧圈前景令人瞩目。带有生物涂层的Matrix线圈(图2)能够有效地促进动脉瘤内血栓形成及瘤颈口部血管内皮的形成,加快动脉瘤的闭塞,在临床已广泛应用。封堵球囊(Hyperglide及HyperformBallon)(图3)柔顺易控、安全可靠,与各种微弹簧圈合用使治疗复杂宽颈动脉瘤的Remodelling技术的成功率及安全性大大提高。辅助动脉瘤栓塞专用的颅内支架Neuroform(图4)的应用扩大了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的适应证,并提高了宽颈动脉瘤的栓塞效果。

最近进入市场以及将要进入市场的系列性能独特的微导丝、微导管以及各种改进的3D弹簧圈的问世,将为神经介入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不久的将来,还会有许多更“奇妙”的材料问世,如带有生物活性因子的弹簧圈,更具顺应性的颅内专用支架等等。

除以上导管栓塞技术已广泛应用在脑动-静脉瘘、脑动静脉畸形及动脉瘤等方面外,在治疗肿瘤领域,导管化疗栓塞已几乎应用在脑富血运肿瘤,直接将有效的化疗药注射到肿瘤的供血动脉,破坏肿瘤的血管床,使肿瘤缺血萎缩。对不适合手术切除的晚期肿瘤病人,通过介入治疗,达到缓解症状、控制病情的目的,部分病人可因肿瘤的缩小获得手术根治机会。

近年来,内支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治疗机体管腔狭窄或闭塞开拓了新的途径。该技术尤其适用于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使传统的外科手术受到挑战。支架技术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其治疗效果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各大公司生产的颈动脉支架(如Precise支架、Protege支架和Wallsten支架)以及用于颅内血管的各种球扩冠脉支架,在我国已广泛使用。颈动脉保护装置,俗称保护伞,制作精巧、操作方便,以过滤捕捉支架放置过程中的脱落栓子,使其脑栓塞并发症率降低到0%~1.2%。当前,内支架在运用过程中需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主要为支架对管壁的机械刺激和异物反应所引起的内膜增生、纤维化、血栓形成、管壁痉挛、瘤组织向腔内生长等原因造成的支架通道再狭窄。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新支架,如内皮细胞接种支架、临时性金属支架、药物洗脱性多聚物涂层支架、生物降解多涂层支架等,以期从根本上解决支架术后再狭窄或闭塞问题。

?影像学设备的发展与神经介入技术

助力介入发展的强有力护卫军

医学影像学目前包括X射线、CT、MRI、DSA及超声,并已全部实现了数字化,而医学影像学的每一步发展,首先受益者就是神经系统,加之各种介入器材的进步,才使神经介入治疗得到进一步发展,两者可谓密不可分,共同发展。因此,也可以说神经介入放射学已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X射线透视是传统的、基本的监视手段,作为一种实时显像的监测手段,X射线透视下进行介入放射学操作应用历史最早、范围最广泛。现在应用的各种导管等介入器械几乎都被设计成X射线下可视或标记可视。

影像导引的活检和血管造影始于上世纪初,在上世纪70年代出现CT和超声导引的介入,超声波诊断仪具有使用方便和实时显像的特点,而且超声波还没有发现对人体有明显的伤害作用,作为穿刺的定位手段,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但在神经介入医学中的应用尚有限。CT除具有X射线影像的特点外,由于是断层影像能够使病灶显示得更加清楚,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CT透视更加为介入放射学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在非超声监视适应证的穿刺技术中应用广泛,如颅内血肿穿刺抽吸减压治疗等。

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MRI导引的介入。作为特殊的介入放射学监视方法,由于其没有射线损伤,观察范围大,近年来出现的开放型MR技术,方便了介入放射学的操作,可以实时监测,从而越来越被临床所认识,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DSA是在X射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利用计算机技术消除骨骼软组织对于注入血管对比剂影像的影响,提高了血管显示的清晰度,是血管系统介入主要和首选的方法,也使DSA当之无愧地成为神经介入放射诊断治疗无可替代的重要武器。

近年来,更是出现了三维成像软件的开发、CT成像软件以及DSA与CT的联合使用等新成就、新进展,更使神经介入放射学如虎添翼。CTA(CT血管造影)及MRA(MR血管造影)的实现为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的介入治疗提供了无创的筛选手段。各种方式的成像序列的拓展提供了高度清晰的影像学图像。64层螺旋CT的应用结合3D技术的进步或许将代替DSA脑血管造影技术,从而更加方便快捷的筛选病人以指导治疗。为提高影像技术及降低放射线剂量而产生的平板技术可减少放射线1/3左右,且可提供灵活的系统设计、平板大小的自由选择和方便的升级方案,为临床神经介入工作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操作和更佳的健康防护。

?神经介入发展展望

前途一片光明

在国际上,介入神经放射学已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高水平阶段,我国神经放射介入虽然起步较晚,但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接近国际水平。但仍有一些问题亟需解决,如:介入医学机构的审批、介入医师的规范化培训以及资格认定等。从事神经介入医学的医师在理论知识、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上参差不齐。拥有高端的设备和材料,而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同样会限制介入神经放射学的发展。基础研究的滞后也阻滞了本学科的进步,脑血管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导管栓塞材料的发明和改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期待着在神经介入医学的工作室、手术台上有更多的我国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器材导管和栓塞材料出现。

?老赵谈介入

机遇与挑战并存

神经介入虽然有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在国内应用也有20余年的历史了(外周介入和心脏介入)神经介入也应用了10几年了,虽然我们都在为这项技术的顺利应用和大力发展而骄傲的同时,仍然需要考虑到是技术就会有缺陷,是技术就会有创新,是技术就会被科学潮流所掩盖,在神经介入发展的近十年里,我们的手术方式,介入手段都在进行着改良和创新,手术手术必然会出现其弊端,没有一种手术是完美的,所以我们的医生也有技术引进性,转变为技术改良型,现在发展为术后评估型。希望经过我们的努力给广大患者带来越来越完美的体验,为患者负责,为自己负责。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
白癜风的治疗药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lkmdc.com/wazlyy/650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