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资料统计,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在妇女仅次于子宫癌,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的发病常与遗传有关,以及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仅约1-2%的乳腺患者是男性。
在过去的一周,笔者有幸到日本大阪的GateTowerIGTClinic进行交流学习,Hori教授通过手术演示、学术讲座及讨论等形式亲自进行教学,详细展示了最新栓塞材料——“载药微球”在肝癌、肺癌、乳腺癌、卵巢癌等恶性肿瘤中的应用,特别是在乳腺癌及其转移灶中的应用,其疗效让中国介入同行叹为观止。“载药微球”即微球吸附化疗药物,微球起栓塞肿瘤血管作用,吸附的化疗药物缓慢释放,使其在体内作用时间更持久。与传统的栓塞剂碘油相比较,具有栓塞效果更好、更安全,化疗药物持续时间更久,并发症更少等优点,但存在费用高等缺点,其实这个缺点往往被减少介入手术次数、降低正常脏器功能损伤、减少患者住院次数等优点抵消了。下面就通过来自GateTowerIGTClinicHori教授展示的几个病例以飨各位:
病例一:52岁女性乳腺癌患者
右侧巨大乳腺癌已经破溃出血,左下图术前CTA显示周围血供丰富。通过微创介入手术,以微导管分别超选择右乳腺癌灶各个供血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并以“载药微球”进行栓塞治疗,2个月后显示癌灶明显缩小(下图CT箭头所示)。
病例二:58岁女患,乳腺癌合并肝内及腰椎多发转移
以微导管分别超选择肝内转移灶各个供血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并以“载药微球”进行栓塞治疗。
经过介入治疗,-年随访期间,患者肝内转移灶明显缩小,患者生活质量较高。
病例三:47岁女患,乳腺癌伴胸壁多发转移。通过微创介入手术,以微导管分别超选择右乳腺癌灶各个供血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并以“载药微球”进行栓塞治疗。
治疗短短3个月后,患者皮肤浸润明显好转,疼痛反应明显减轻(下图)。
3年后乳腺癌复发,经过多次“载药微球”介入治疗,皮肤破溃症状逐渐好转。
病例四:47岁女患,乳腺癌伴胸壁转移
年5月及7月,分两次通过微创介入手术,以微导管分别超选择右胸廓内动脉供养肿瘤血管,灌注化疗药物并以“载药微球”进行栓塞治疗。两次微创介入治疗后,年9月(下图)复查显示右侧胸壁癌灶基本消失。
年(左图)复查与年术前(右图)相比,显示右胸壁癌灶仍控制良好,期间规律复查,未进行任何治疗。年2月(左图)复查显示右胸壁癌灶复发,形状与年术前不同。第三次进行微创介入治疗,同样使用载药微球,年7月(右图)复查显示癌灶(红箭头)再次消失。年11月(左图)复查显示右胸壁癌灶第三次复发。经过年11月第四次微创介入治疗,年12月(上下图右图)复查显示复发灶再次控制良好。至此,此患者离外科术后第一次复发(年4月)已将近12年,在此期间,患者胸壁疼痛不适完全控制,生活质量较好。
笔者访问学习期间,适逢患者第五次介入手术治疗,此图为日本介入手术室工作场景。
病例五:60岁女患,乳腺癌外科术后复发并淋巴转移乳腺癌外科术后前胸及左侧胁部复发并淋巴转移,左侧胁部转移灶破溃出血。年5月,以微导管分别各个癌灶供养肿瘤血管,灌注化疗药物并以“载药微球”进行栓塞治疗。仅经过一次微创介入手术,术后两个月、三个月及术后五个月复查显示,癌灶进行性缩小。
左侧胁部癌灶破溃处结痂、好转,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这是日本大阪GateTowerIGTClinic年前的数据,已经显示了介入栓塞在乳腺癌伴肝转移患者中的较好疗效,现在随着材料的改进、技术水平的提高,统计数据会更可观,我们也期待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结果尽快展示出来。
综上,乳腺癌患者传统治疗效果较好,但若反复外科手术、放化疗后病灶仍得不到有效控制时,对患者及家属将是一个沉重打击。这时候可考虑微创介入栓塞手术,特别是“载药微球”等新型栓塞材料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既有效控制肿瘤,又防止表面肿瘤破溃出血,大大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整个手术仅在大腿根部股动脉处留一针眼,无需开刀,微创、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确实可以作为乳腺癌患者的优先选择。
医院介入科是省内第一家使用新型“载药微球”的科室,且笔者先后多次赴国内外多地学习、交流并获得正式资格证书,有能力、有信心为河南乃至全国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