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病变局部存在血栓
高度狭窄颈动脉病变由于血流缓慢,有时在狭窄远段存在小血栓,很担心这样的病变在处理过程中,保护装置通过病变时血栓脱落会造成远端栓塞。尤其是基底动脉高度狭窄的病变,在狭窄远端也可能在造影上见到小血栓附着,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对于极高度狭窄病变,远端血流非常缓慢而且是涡流状态,使小血栓“盘旋”在狭窄远端。
这类病变的处理只有按常规处理,全身肝素化后再进行颅内操作。当狭窄病变打开后,血栓可能会随着血流的增加而溶解或分解,一般不会造成远端栓塞。术后造影如果出现远端血流受限或终断,可予微导管小量尿激酶溶栓。
四、伴有出血性病变
在以缺血性症状起病的患者中,有一些患者在颅内同时伴有出血性病变,具体比例不详,包括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等。
如果要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术前术后要给予双倍抗血小板治疗,在术中术后3天内还要进行抗凝治疗,是否会诱发出血性病变提前发病,目前没有规范性处理方案。
如果伴有颅内动脉瘤,尤其是动脉瘤直径>7mm,且病变位于狭窄病变同一条血管,要尽量将其处理,能够在一次治疗中完成的尽量在一次治疗中完成;如果动脉瘤不适合栓塞,可首先行动脉瘤夹闭术,术后1周再行狭窄病变处理。
如果颅内同时伴有动静脉畸形或海绵状血管瘤,狭窄病变属绝对需处理病变,可暂时不处理出血性病变
五、病变局部动脉瘤样扩张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狭窄可能会同时伴有局部夹层或狭窄前后局部动脉的瘤样扩张,在支架置入的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夹层或动脉瘤样扩张局部破裂;或支架术后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诱发出血。支架的长度一定要覆盖整个病变,同时将夹层或动脉瘤样扩张覆盖,有助于管壁修复。
六、合并颅外段动脉狭窄
同一条动脉颅内外同时存在狭窄病变,在前后循环都可见到。前循环一般指病变部位累及颈内动脉起始段伴颅内常见狭窄部位颈内动脉C2段或/和M1段;后循环一般指椎动脉起始段伴同侧V4段或/和基底动脉。
前循环处理顺序:一般是首先行颅外段狭窄成形术,然后换6F导引导管通过支架放置在C5段附近,然后按颅内动脉狭窄成形术常规操作。
后循环处理顺序:如果椎动脉管径较粗(>4mm),可首先在开口处置入支架,然后将导引导管穿过支架放置在椎动脉V2段,行颅内段狭窄成形术;如果管径较细,可先行球囊预扩张,在导引导管通过开口狭窄段首先行颅内支架置入,再行开口支架术。
伴有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的病变,在有保护装置的前提下行成形术,然后再行颅内狭窄成形术。颈动脉扩张应充分,有条件时建议使用球囊扩张支架,确保6F导引导管可通过支架。如果虹吸段不是非常迂曲,8F导引导管原位,可尝试直接完成颅内支架置入术。
利用球囊扩张支架释放后的输送系统支撑力将导引导管送到合适位置也是一个小的技巧;注意支架管径要比导引导管的直径足够大,并且管壁没有明显的突起;在推送时注意支架有无移位。
椎动脉支架一般使用6F导引导管,使用0.微导丝固定,一般外径4mm以下冠脉球囊扩张支架都可同时通过。椎动脉起始段发自弓上病变如合并颅内段狭窄,首先处理开口病变,然后将导引导管进入支架内穿过支架,否则支撑力不够。如果导引导管穿过支架有困难,可使用0.泥鳅导丝或支架输送系统辅助进入。
本文转载处:河北脑血管病信息平台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布资讯,如非特别注明,均来源于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向广大医护工作人员传递更多信息、促进学术交流、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广大介入人士认真鉴别。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对使用本平台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平台不负任何责任。)
白颠风病什么症状google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