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医院肾癌治疗创新团队打造治疗肾癌的

肾癌手术从“巨创”、“微创”到“微微创”,从“全切”到“去瘤保肾”,肾癌微创率从10.5%提升到93.7%,保肾手术率从11%上升到85.6%。二十余年来,由医院王林辉教授领衔的肾癌治疗创新团队咬定青山不放松,通过不断创新和攻关,在肾癌外科治疗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惠及万千患者。这项题为《肾癌外科治疗体系创新及关键技术的应用推广》研究成果不久前荣获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肾癌是泌尿系统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对于早期肾癌,肾部分切除术是国内外指南推荐的标准术式,该术式可以达到把‘根’留住,把肿瘤切除的目的。但是,‘去瘤保肾手术’技术难度高,微创比例低。”王林辉说,针对这一医学难题,从年起,科研团队就改进手术策略,优化手术方案,提高微创手术比例和保肾质量,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理论和新的治疗策略。

根治肿瘤同时最大限度保留病变一侧的正常肾脏组织,是早期根治肾癌又保留肾手术的难点。课题组通过应用术前三维成像、术中超声定位等多种影像技术,对肿瘤、血管及集合系统进行精准定位,并制定最佳的手术入路及肿瘤切除缝合方案。为了实现肿瘤的精准切除,课题组创新地利用荧光给肿瘤染色的方法,术中通过近红外成像系统将肿瘤与正常细胞明显区分开来,手术切除肿瘤就变得更加精准了。

在保肾手术中,为了控制出血,需要暂时关闭供应肾脏血流的阀门——肾动脉阻断,而这短暂的缺血有可能对肾脏功能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大大影响保肾效果。课题组发现,术中只需要阻断几支提供肿瘤营养的专供血管,而不需要关闭总阀门——肾动脉主干,即可以达到减少出血的目的,还保证了正常肾脏组织的血供,达到保护肾功能的目的。

课题组不断开创保肾的新记录,完成了亚洲首例机器人单孔腹腔镜肾脏肿瘤的去瘤保肾手术。更让人惊叹的是,团队不断挑战极限,保肾范围不断扩大,国际标准是4厘米以下肾肿瘤可推荐保肾,而该科保肾适应症可达到7厘米,特别是对位置较深、无法直观、靠近要害部位的肿瘤,也可予以根除肿瘤同时保留肾脏,使早期肾癌保肾手术率从11%提升到85.6%。

微创手术是当前保肾手术的主流,课题组不断开创微创保肾的新记录,在国内首创经脐单孔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经脐单孔腹腔镜肾癌肾部分切除术及单孔腹腔镜肾癌冷冻消融术等3项新术式,术后仅留一个小疤痕隐藏在肚脐眼皱褶内,实现了肾癌手术的“微微创”。肾癌手术微创率从最初10.5%提升到93.7%。

攻克早期肾癌后,课题组继续向被称为“手术雷区”的中、晚期肾癌进军。中、晚期肾脏肿瘤患者血管里往往长有癌栓,手术风险大,病人常常因为术中大出血难以控制,或癌栓掉落造成肺栓塞而死亡。而这类手术以往开放手术都难以完成,腹腔镜手术更被认为不可能。科研团队通过大量解剖结构分析,率先提出了“超早期控制动脉方案”来治疗巨大肾癌,即在腹腔镜手术过程中不触碰肿瘤,先行控制肾脏动脉,这个立案明显降低出血风险,使以往做不了的这类手术现在通过微创也能完成,成功实施了中国首例达芬奇机器人腹腔镜右肾切除+腔静脉II级癌栓取出术。

治疗肾癌,最根本的还是早期预测肾癌,课题组把攻关方向聚焦肾癌的早期诊断。当前对早期肾癌的检测手段限于B超,但发现时肿瘤往往成一定的体积大小。课题组找到一种标准的肾癌肿瘤标志物,希望像测血糖诊断糖尿病一样,通过血液甚至尿液就能便捷地发现早期肾脏肿瘤的蛛丝马迹,甚至通过非手术手段将肿瘤阻断在发育的早期。近期,王林辉带领团队利用基因转录测序技术对样本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首次筛选出由4个长链非编码RNA组成的肾癌预后预测模型,实现肾癌预后的精准评估,使中晚期肾癌患者5年生存率从32.5%提高到45.3%。

据了解,为推动我国肾癌外科治疗的发展以及泌尿外科医师队伍的建设,课题组受国家卫计委委托,制定了国内首部泌尿外科机器人手术操作指南,主编了《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国际首部泌尿外科微创手术培训“教科书”、国内首部《机器人泌尿外科手术学》,推动了国内多家“医院人才培养计划”泌尿外科腹腔镜培训基地的建立。该研究成果已在全国79家医疗单位推广应用,使众多患者得到规范有效的治疗。

通讯员王根华新民晚报记者左妍




转载请注明:http://www.lkmdc.com/wadwh/1455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