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徐睿捷通讯员:聂文闻陈有为
“这是我今年睡得最安稳的一觉,疼痛似乎不翼而飞。”近日,一名饱受癌痛困扰的晚期肝癌患者在华中医院(以下简称“医院”)疼痛科治疗下,通过在腰部植入一枚直径约2公分的泵,将镇痛药物缓缓输入大脑蛛网膜下腔,从而遏制了全身撕裂般剧痛,重拾生活信心。
错失最佳治疗时机,癌症让她痛苦不堪
两年前,42岁的福建林女士随丈夫到成都做生意,因后背时常疼痛,医院就诊后发现肝内巨大占位性病变,后进一步完善检查,不幸被确诊为肝癌晚期,已失去开刀根治的最佳时机。为寻求最佳救治方案,林女士多次辗转福建、成都、医院求医,均被告知希望渺茫、建议姑息治疗。
经多方打听,林女士慕名来到医院介入科求诊。在该院介入科多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与微波消融术治疗后,病情逐渐得到了控制,但是癌症伴随而来的撕裂般剧痛让她痛不欲生。
“每天只能躺在床上,不停地吃各种止痛药,吃不下也睡不着。”林女士回忆道。癌痛让林女士逐渐意志消沉,脸色变得蜡黄,体重也急速下降5公斤。每天大量的阿片类镇痛药物当饭一样定时服用,晚上还需要依靠吗啡针才能勉强熬过去。随着频繁使用大剂量的镇痛药物,药物副作用也逐渐显现,林女士身体状态每况愈下,头昏、恶性、呕吐、便秘,让原本意志力强大的她卧床不起,一度失去治疗和生活的信心。
鞘内精准用药,剂量仅为口服的1/
看着长期躺在床上被癌痛折磨到意志消沉、精神萎靡的林女士,如何有效控制癌痛从而保障既定抗癌方案疗效,介入科医生想到了疼痛科。经过疼痛科医生的详细评估,林女士转至疼痛科行鞘内吗啡泵置入术来控制癌痛。
3月初,林女士转入疼痛科后,疼痛科杨东主任牵头的抗癌镇痛小组迅速制定手术计划,并为林女士及其家属详细介绍了鞘内吗啡泵置入术操作过程及术后注意事项,以期消除林女士的紧张状态。
入科后第三天,杨东主任团队为林女士实施了鞘内吗啡泵置入术,在DSA引导下,主刀医生在患者腰部精准定位穿刺点、局麻、蛛网膜下腔穿刺、导管置入、皮下隧道建立、置入鞘内导管、囊袋缝合,整个手术步骤一气呵成,全程约1个小时。
鞘内吗啡泵手术进行时
术后第二天,鞘内吗啡泵已开始发挥镇痛作用。林女士感激道:“最绝望痛苦的时候是杨主任团队救了我,给我活下去的动力与生存的尊严”。
“我现在能吃能睡,还能工作、逛街,充满了活力,和普通人也没啥区别。”6月21日,身着红衣的林女士再次来到医院复查与换药,时隔三月,她的体重已涨至50公斤,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体内置入鞘内吗啡泵后,林女士医院换药与复查。原来口服毫克的吗啡才能镇痛,现在鞘内用药只需要1毫克,仅为口服用药的1/,药物的费用与毒副作用也较以往明显降低,生活质量极大改善。
“像打靶一样,将药物直接作用于人体中枢,避免全身性用药,极大提高了吗啡等强效镇痛药物的治疗效果,也能减少对全身其他器官系统的损害。”杨东主任介绍,鞘内吗啡泵是最经典、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植入式鞘内药物输注系统,其将镇痛药物直接输注至蛛网膜下腔,通过阻断疼痛信号经脊髓向大脑中枢的传递而发挥强效镇痛作用。
复查时,林女士乐观的与杨东主任合影
镇痛“利器”并非万能,“通关”后方可适用
“鞘内吗啡泵不是万能的,并非每个癌痛患者都适用。”杨东主任介绍。疼痛科医生在为患者实施该手术前,需要为患者行鞘内镇痛药物测试及心理评估,同时还需要完善凝血化验,脊柱等相关检查和术前评估,系列检查评估“通关”后方可实施。
此外,疼痛专家温馨提醒,鞘内吗啡泵目前主要适用于经三阶梯治疗疼痛控制不佳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以及其他难治性顽固性疼痛。有这些疼痛顽医院疼痛科咨询评估,早植入早受益。
目前,医院疼痛科率先在中南地区开展此项镇痛技术,该技术目前已开展十余年,余例晚期顽固性癌痛及各种难治性疼痛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