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发布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局,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推动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稳步发展,为人民群众健康提供更好保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现予以公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04-13
明清时期经典古方收入
56
:清金化痰汤
:《医学统旨》(明?叶文龄)
:“清金化痰汤,因火者,咽喉干痛,面赤,鼻出热气,其痰嗽而难出,色黄且浓,或带血丝,或出腥臭。”
:黄芩、山栀各一钱半,桔梗二钱,麦门冬(去心)、桑皮、贝母、知母、瓜蒌仁(炒)、橘红、茯苓各一钱,甘草四分。
:水二盅,煎八分,食后服。
:汤剂
57
:桑白皮汤
:《景岳全书》(明?张景岳)
:“治肺气有余,火炎痰盛作喘。”
:桑白皮、半夏、苏子、杏仁、贝母、山栀、黄芩、黄连各八分。
:二盅,姜三片,煎八分,温服。
:汤剂
58
:金水六君煎
:《景岳全书》(明?张景岳)
:“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多痰喘急等证。”
:当归二钱,熟地三、五钱,陈皮一钱半,半夏二钱,茯苓二钱,炙甘草一钱。
:水二盅,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汤剂
59
:暖肝煎
:《景岳全书》(明?张景岳)
:治肝肾阴寒,小腹疼痛,疝气等证。”
:当归二、三钱,枸杞三钱,茯苓二钱,小茴香二钱,肉桂一、二钱,乌药二钱,沉香一钱或木香亦可。
:水一盅半,加生姜三、五片,煎七分,食远温服。
:汤剂
60
:玉女煎
:《景岳全书》(明?张景岳)
:治水亏火盛,六脉浮洪滑大,少阴不足,阳明有余,烦热干渴,头痛牙疼,失血等证。若大便溏泄者,乃非所宜。”
:生石膏三、五钱,熟地三、五钱或一两,麦冬二钱,知母、牛膝各一钱半。
:水一盅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
:汤剂
61
:保阴煎
:《景岳全书》(明?张景岳)
:治水亏火盛,六脉浮洪滑大,少阴不足,阳明有余,烦热干渴,头痛牙疼,失血等证。若大便溏泄者,乃非所宜。”
:生石膏三、五钱,熟地三、五钱或一两,麦冬二钱,知母、牛膝各一钱半。
:水二盅,煎七分。食远温服。
:汤剂
62
:化肝煎
:《景岳全书》(明?张景岳)
:治怒气伤肝,因而气逆动火,致为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
:青皮、陈皮各二钱,芍药二钱,丹皮、栀子(炒)、泽泻各一钱半,土贝母二、三钱。
:水一盅半,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汤剂
63
:济川煎
:《景岳全书》(明?张景岳)
:凡病涉虚损,而大便闭结不通,则硝、黄攻击等剂必不可用,若势有不得不通者,宜此主之。”
:当归三、五钱,牛膝二钱,肉苁蓉(酒洗去咸)二、三钱,泽泻一钱半,升麻五分、七分或一钱,枳壳一钱。
:水一盅半,煎七八分,食前服。
:汤剂
64
:固阴煎
:《景岳全书》(明?张景岳)
:“治阴虚滑泄,带浊淋遗,及经水因虚不固等证。此方专主肝肾。”
:人参随宜,熟地三、五钱,山药二钱(炒),山茱萸一钱半,远志七分(炒),炙甘草一、二钱,五味子十四粒,菟丝子二、三钱(炒香)。
:水二盅,煎七分,食远温服。
:汤剂
65
:托里消毒散
:《外科正宗》(明?陈实功)
:治痈疽已成不得内消者,宜服此药以托之,未成者可消,已成者即溃,腐肉易去,新肉易生,此时不可用内消泄气、寒凉等药致伤脾胃为要。”
:人参、川芎、白芍、黄芪、当归、白术、茯苓、金银花各一钱,白芷、甘草、皂角针、桔梗各五分。
:水二盅,煎八分,食远服。
:汤剂
66
:清上蠲痛汤
:《寿世保元》(明?龚廷贤)
:“论一切头痛主方,不论左右偏正新久,皆效。”
:当归一钱(酒洗),小川芎一钱,白芷一钱,细辛三分,羌活一钱,独活一钱,防风一钱,菊花五分,蔓荆子五分,苍术一钱(米泔浸),片芩一钱五分(酒炒),麦门冬一钱,甘草三分(生)。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煮散
67
:清肺汤
:《万病回春》(明?龚廷贤)
:“治一切咳嗽,上焦痰盛。”
:黄芩(去朽心)一钱半,桔梗(去芦)、茯苓(去皮)、陈皮(去白)、贝母(去心)、桑白皮各一钱,当归、天门冬(去心)、山栀、杏仁(去皮尖)、麦门冬(去心)各七分,五味子七粒,甘草三分。
:上锉,生姜、枣子煎,食后服。
:煮散
68
:养胃汤
:《证治准绳》(明?王肯堂)
:“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憎寒壮热,头目昏疼,不问风寒二证,夹食停痰,俱能治之,但感风邪,以微汗为好。”
:半夏(汤洗七次)、厚朴(去粗皮、姜汁炒)、苍术(米泔浸一宿,洗切,炒)各一两,橘红七钱半,藿香叶(洗去土)、草果(去皮膜)、茯苓(去黑皮)、人参(去芦)各半两,炙甘草二钱半。
:右?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七片,乌梅一个,煎六分,热服。
:煮散
69
:清骨散
:《证治准绳》(明?王肯堂)
:“专退骨蒸劳热。”
:银柴胡一钱五分,胡黄连、秦艽、鳖甲(醋炙)、地骨皮、青蒿、知母各一钱,甘草五分。
:水二盅,煎八分,食远服。
:汤剂
70
:石决明散
:《普济方》(明?朱橚)
:石决明散,治风毒气攻入头系眼昏暗,及头目不利。”
:石决明、羌活(去芦头)、草决明、菊花各一两,甘草(炙,剉)半两。
:右为散,每服二钱,以水一盏。煎六分,和滓,食后、临卧温服。
:煮散
71
:保元汤
:《简明医彀》(明?孙志宏)
:“治元气虚弱,精神倦怠,肌肉柔慢,饮食少进,面青?白,睡卧宁静,及有杂证,皆属虚弱,宜服。”
:人参一钱,黄芪二钱,甘草五分,肉桂二分
:右加生姜一片,水煎服。
:汤剂
72
:达原饮
:《瘟疫论》(明?吴又可)
:瘟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也,初起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其时邪在伏脊之前,肠胃之后。虽有头疼身痛,此邪热浮越于经,不可认为伤寒表证,辄用麻黄、桂枝之类强发其汗。此邪不在经,汗之徒伤表气,热亦不减。又不可下,此邪不在里,下之徒伤胃气,其渴愈甚。宜达原饮。”
:槟榔二钱,厚朴一钱,草果仁五分,知母一钱,芍药一钱,黄芩一钱,甘草五分。
:右用水一盅,煎八分,午后温服。
:汤剂
73
:升陷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清?张锡纯)
:“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
:生黄芪六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升麻一钱。
:水煎服。
:汤剂
74
:三甲复脉汤
:《温病条辨》(清?吴瑭)
:“①下焦温病,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者,三甲复脉汤主之。②燥久伤及肝肾之阴,上盛下虚,昼凉夜热,或干咳,或不咳,甚则痉厥者,三甲复脉汤主之。”
:炙甘草六钱,干地黄六钱,生白芍六钱,麦冬五钱(不去心),阿胶三钱,麻仁三钱,生牡蛎五钱,生鳖甲八钱,生龟板一两。
:水八杯,煮取八分三杯,分三次服。
:汤剂
75
:沙参麦冬汤
:《温病条辨》(清?吴瑭)
:“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
:沙参三钱,玉竹二钱,生甘草一钱,冬桑叶一钱五分,麦冬三钱,生扁豆一钱五分,花粉一钱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汤剂
76
:新加香薷饮
:《温病条辨》(清?吴瑭)
:“手太阴暑温,如上条证,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饮主之。”
:香薷二钱,银花三钱,鲜扁豆花三钱,厚朴二钱,连翘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
:汤剂
77
:桑杏汤
:《温病条辨》(清?吴瑭)
: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桑叶一钱,杏仁一钱五分,沙参二钱,象贝一钱,香豉一钱,栀皮一钱,梨皮一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
:汤剂
78
:益胃汤
:《温病条辨》(清?吴瑭)
:“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益胃汤主之。”
:沙参三钱,麦冬五钱,冰糖一钱,细生地五钱,玉竹一钱五分(炒香)。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汤剂
79
:蠲痹汤
:《医学心悟》(清?程国彭)
:“通治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
:羌活、独活各一钱,桂心五分,秦艽一钱,当归三钱,川芎七分,甘草五分(炙),海风藤二钱,桑枝三钱,乳香、木香各八分。
:水煎服。
:汤剂
80
:二冬汤
:《医学心悟》(清?程国彭)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二冬汤主之。”
:天冬二钱(去心),麦冬三钱(去心),花粉一钱,黄芩一钱,知母一钱,甘草五分,人参五分,荷叶一钱。
:水煎服
:汤剂
81
:半夏白术天麻汤
:《医学心悟》(清?程国彭)
:“眩,谓眼黑;晕者,头旋也。……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
:半夏一钱五分,天麻、茯苓、橘红各一钱,白术三钱,甘草五分。
: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水煎服。
:汤剂
82
:藿朴夏苓汤
:《医原》(清?石寿棠)
:“湿之化气,为阴中之阳,氤氲浊腻,故兼证最多,变迁最幻,愈期最缓。其见证也,面色混浊如油腻,口气浊腻不知味,或生甜水,舌苔白腻,膜原邪重则舌苔满布,厚如积粉,板贴不松,脉息模糊不清,或沉细似伏,断续不匀,神多沉困嗜睡。斯时也,邪在气分,即当分别湿多热多。”
:杜藿香二钱,真川朴一钱,姜半夏钱半,赤苓三钱,光杏仁三钱,生薏仁四钱,白蔻末六分,猪苓钱半,淡香豉三钱,建泽泻钱半。
:选用丝通草三钱,或五钱煎汤代水,煎上药服。
:汤剂
83
:丁香柿蒂散
:《伤寒瘟疫条辨》(清?杨栗山)
:“治久病呃逆,因下寒者。”
:丁香、柿蒂各二钱,人参一钱,生姜三钱。
:水煎温服。
:汤剂
84
:一贯煎
:《医方絜度》(清?钱敏捷)
:“一贯煎(柳洲)主肝血衰少,脘痛,胁疼。”
:北沙参、麦冬、当归各一钱五分,枸杞、生地各三钱,川楝子二钱。
:水煎服。
:汤剂
85
:易黄汤
:《傅青主女科》(清?傅山)
:“妇人有带下而色黄者,宛如黄茶浓汁,其气腥秽,所谓黄带是也。……法宜补任脉之虚,而清肾火之炎,则庶几矣。方用易黄汤。”
:山药一两(炒),芡实一两(炒),黄柏二钱(盐水炒),车前子一钱(酒炒),白果十枚(碎)。
:水煎服。
:汤剂
86
:宣郁通经汤
:《傅青主女科》(清?傅山)
:妇人有经前腹疼数日,而后经水行者,其经来多是紫黑块,人以为寒极而然也,谁知是热极而火不化乎!……治法似宜大泄肝中之火,然泄肝之火,而不解肝之郁,则热之标可去,而热之本未除也,其何能益!方用宣郁通经汤。”
:白芍五钱(酒炒),当归五钱(酒洗),丹皮五钱,山栀子三钱(炒),白芥子二钱(炒研),柴胡一钱,香附一钱(酒炒),川郁金一钱(醋炒),黄芩一钱(酒炒),生甘草一钱。
:水煎服。
:汤剂
87
:完带汤
:《傅青主女科》(清?傅山)
:“妇人有终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不能禁止,甚则臭秽者,所谓白带也。……治法宜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舒肝之品,使风木不闭塞于地中,则地气自升腾于天上,脾气健而湿气消,自无白带之患矣。方用完带汤。”
:白术一两(土炒),山药一两(炒),人参二钱,白芍五钱(酒炒),车前子三钱(酒炒),苍术三钱(制),甘草一钱,陈皮五分,黑芥穗五分,柴胡六分。
:水煎服。
:汤剂
88
:清经散
:《傅青主女科》(清?傅山)
:“妇人有先期经来者,其经甚多,人以为血热之极也,谁知是肾中水火太旺乎。……治之法但少清其热,不必泄其水也。方用清经散。”
:丹皮三钱,地骨皮五钱,白芍三钱(酒炒),大熟地三钱(九蒸),青蒿二钱,白茯苓一钱,黄柏五分(盐水浸,炒)。
:水煎服。
:汤剂
89
:清肝止淋汤
:《傅青主女科》(清?傅山)
:“妇人有带下而色红者,似血非血,淋沥不断,所谓赤带也。……治法须清肝火而扶脾气,则庶几可愈。方用清肝止淋汤。”
:白芍一两(醋炒),当归一两(酒洗),生地五钱(酒炒),阿胶三钱(白面炒),粉丹皮三钱,黄柏二钱,牛膝二钱,香附一钱(酒炒),红枣十个,小黑豆一两。
:水煎服。
:汤剂
90
:两地汤
:《傅青主女科》(清?傅山)
:“又有先期经来只一、二点者,人以为血热之极也,谁知肾中火旺而阴水亏乎。……治之法不必泄火,只专补水,水既足而火自消矣,亦既济之道也。方用两地汤。”
:大生地一两(酒炒),元参一两,白芍药五钱(酒炒),麦冬肉五钱,地骨皮三钱,阿胶三钱。
:水煎服。
:汤剂
91
:四妙勇安汤
:《验方新编》(清?鲍相璈)
:“此症生手、足各指,或生指头,或生指节、指缝。初生或白色痛极,或如粟米起一黄泡。其皮或如煮熟红枣,黑色不退,久则溃烂,节节脱落,延至手足背腐烂黑陷,痛不可忍。……宜用顶大甘草,研极细末,用香麻油调敷。……再用金银花、元参各三两,当归二两,甘草一两,水煎服。”
:金银花、元参各三两,当归二两,甘草一两。
:水煎服。
:汤剂
92
:身痛逐瘀汤
:《医林改错》(清?王清任)
:“凡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总名曰痹症。明知受风寒,用温热发散药不愈;明知有湿热,用利湿降火药无功。久而肌肉消瘦,议论阴亏,随用滋阴药又不效。至此便云:病在皮脉,易于为功;病在筋骨,实难见效。因不思风寒湿热入皮肤,何处作痛。入于气管,痛必流走;入于血管,痛不移处。如论虚弱,是因病而致虚,非因虚而致病。……古方颇多,如古方治之不效,用身痛逐瘀汤。”
:秦艽一钱,川芎二钱,桃仁三钱,红花三钱,甘草二钱,羌活一钱,没药二钱,当归三钱,灵脂二钱(炒),香附一钱,牛膝三钱,地龙二钱(去土)。
:水煎服
:汤剂
:除湿胃苓汤
:《医宗金鉴》(清?吴谦)
:“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湿者色黄白,水皰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此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
:苍术(炒)、厚朴(姜炒)、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土炒)、滑石、防风、山栀子(生,研)、木通各一钱,肉桂、甘草(生)各三分。
:水二盅,灯心五十寸,煎八分,食前服。
:汤剂
94
:枇杷清肺饮
:《医宗金鉴》(清?吴谦)
: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宜内服枇杷清肺饮。”
:人参三分,枇杷叶二钱(刷去毛,蜜炙),甘草三分(生),黄连一钱,桑白皮二钱(鲜者佳),黄柏一钱。
:水一盅半,煎七分,食远服。
:汤剂
95
:黄连膏
:《医宗金鉴》(清?吴谦)
:“此证生于鼻窍内,初觉干燥疼痛,状如粟粒,甚则鼻外色红微肿,痛似火炙。由肺经壅热,上攻鼻窍,聚而不散,致成此疮。内宜黄芩汤清之,外用油纸捻粘辰砂定痛散,送入鼻孔内。若干燥者,黄连膏抹之立效。”
:黄连三钱,当归尾五钱,生地一两,黄柏三钱,姜黄三钱
:香油十二两,将药煠枯,捞去渣;下黄蜡四两溶化尽,用夏布将油滤净,倾入磁碗内,以柳枝不时搅之,候凝为度。
:汤剂
96
:五味消毒饮
:《医宗金鉴》(清?吴谦)
:“夫疔疮者,乃火证也。……初起俱宜服蟾酥丸汗之;毒势不尽,憎寒壮热仍作者,宜服五味消毒饮汗之。”
:金银花三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一钱二分。
:水二盅,煎八分,加无灰酒半钟,再滚二、三沸时,热服。渣,如法再煎服,被盖出汗为度。
:汤剂
97
:桃红四物汤
:《妇科冰鉴》(清?柴得华)
:“血多有块,色紫稠粘者,有瘀停也,桃红四物汤随其流以逐之。”
:生地三钱(酒洗),当归四钱(酒洗),白芍钱五分(酒炒),川芎一钱,桃仁十四粒(去皮尖研泥),红花一钱(酒洗)。
:水煎温服。
:汤剂
98
:散偏汤
:《辨证录》(清?陈士铎)
:“人有患半边头风者,或痛在右,或痛在左,大约痛于左者为多,百药治之罔效,人不知其故。此病得之郁气不宣,又加风邪袭之于少阳之经,遂致半边头痛也。其病有时重有时轻,大约遇顺境则痛轻,遇逆境则痛重,遇拂抑之事而更加之风寒之天,则大痛而不能出户。痛至岁久,则眼必缩小,十年之后,必至坏目,而不可救药矣。治法急宜解其肝胆之郁气。虽风入于少阳之胆,似乎解郁宜解其胆,然而胆与肝为表里,治胆者必须治肝。况郁气先伤肝而后伤胆,肝舒而胆亦舒也。方用散偏汤。”
:白芍五钱,川芎一两,郁李仁一钱,柴胡一钱,白芥子三钱,香附二钱,甘草一钱,白芷五分。
:水煎服。
:汤剂
99
:清燥救肺汤
:《医门法律》(清?喻嘉言)
:“治诸气膹郁,诸痿喘呕。”
桑叶三钱(去枝梗),石膏二钱五分(煅),甘草一钱,人参七分,胡麻仁一钱(炒,研),真阿胶八分,麦门冬一钱二分(去心),杏仁七分(炮,去皮尖,炒黄),枇杷叶一片(刷去毛,蜜涂炙黄)。
: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滚热服。
:汤剂
:凉血地黄汤
:《外科大成》(清?祁坤)
:“治痔肿痛出血。”
:归尾一钱五分,生地二钱,赤芍一钱,黄连(炒)二钱,枳壳一钱,黄芩一钱(炒黑),槐角三钱(炒黑),地榆二钱(炒黑),荆芥一钱(炒黑),升麻五分,天花粉八分,甘草五分。
:右一剂。加生侧柏二钱,用水二大盅,煎一盅,空心服三、四剂,则痛止肿消,更外兼熏洗。
:汤剂
推荐阅读古人将它视为保命之法,就连央视也在做宣传,太给力了!
正骨关键在于“理通”
珍藏!国家中医药局官方发布《古代经典名方目录》(上)
如何有效处理疼痛病症以防其复发?
重磅!30分钟考核《中医专长医师证》,可不用2位医师推荐报名
寻名师学技术
调体质治未病
找我们准没错!
红杏林学院教你学中医
官方
↓↓↓
红杏林学院
针灸艾灸脉法正骨理筋小儿推拿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