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通路桥"兑付危机"消除
虽然没有明确的还款资金来源,7月23日,"13华通路桥"短融券还是在最后时刻获得转机,本息如期实现全部兑付,令其终究避免成为中国首单本金违约债券。这也意味着首单"本金违约"的警报也得到消除,我国债券市场长期以来构成的"刚兑"神话仍在继续。 看来不可避免的违约,在各方的努力下,没有扯开最后面纱,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功不可没。分析人士认为,5家地方政府相干单位拖欠公司近7亿元账款,造成公司在董事长被调查后,无力偿还该期短融本息款项。因此,当地政府部门本次加强相干账款催收工作、调和整体兑付资金归集,不但避免该事件对未来山西企业后续发债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也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来自相干债券持有机构的压力。 虽然华通路桥短融与违约"擦肩而过",对投资者、主承销商、当地政府等相干各方来说是一件幸事。但从宏观层面来看,这对全部债券市场发展并不是利好。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华通路桥"兑付危机"化解,属于通过"非市场手段"去解决市场问题的典型案例。 中诚信国际实行副总裁阎衍日前表示,华通路桥风波是离实质本金违约最近的1单信誉事件。这1事件说明,违约常态化还需要一个全国哪家医院医治白癜风最好进程。"信誉事件中各方博弈,会对违约的自然产生产生实质性影响,短时间看可以避免违约对市场的冲击,但长时间而言,其实不利于信用风险的自然演化和信誉债市场的健康发展。" 事实上,在今年3月"11超日债"利息违约后,监管层已多次表明了对违约的态度。有高层人士表示,在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条件下,让一些违约事件顺应市场的气力而"自然产生",这有利于强化市场纪律的束缚,端正产品发行者和投资者的行动。 "谁都知道一旦出现信誉违约事件对市场健康发展是好事,但谁都不愿意违约产生在自己身上。"有券商销售交易部负责人如是说。 自7月11日华通路桥发布重大风险提示后,有关企业、政府和承销商各方为避免出现兑付危机奔走的信息就被媒体公然。这其中两家主承销商广发银行和国泰君安证券的态度特别积极。在华通路桥安全兑付以后,坊间流传的广发讨债小分队的故事更凸显主承销商的态度。"其间进程艰辛,由主承销商广发银行领导带领员工组成1支讨债队,在市场上其白癜风医治他机构都放弃的时候,广发讨债队不懈努力,跑市政府、跑省政府,当天下午两点多仍在追讨最后一笔款项,终究含泪保护了投资人的权益。"业内人士表示。 另外,亦有消息显示,山西省政府在保兑付方面做了调和工作,以避免此事祸及该省本已严峻的企业融资环境。"如果此次公募债违约,往后投资者对山西的信誉环境将另眼相看,机构对山西的债券、贷款绕道而行,已处于资金窘境中的山西更加难以从市场获得资金。因此,此次"13华通路桥"兑付金的来源依然由当地政府出面调和筹集。"有银行投行部人士说。 宏源证券固定收益总部首席分析师范为(博客,微博)认为,从事件的结果来看,这又是千篇一律的"遇到兑付危机,政府参与调和,终究完成兑付"的典型剧情。"从微观角度看,这对债券投资者肯定是利好,但如果从宏观层面看,对全部债券市场并不是利好,不但不利于培养投资者的风险意识,还会让投资者构成"出了事还会有人来兜底"的惯性思维。"范为表示,这不利于构成市场的风险辨别机制,也不利于构成完全的收益率曲线。长时间来看,不利于债券市场可持续发展,会让投资者构成依赖心理,自己不去做好风险控制。 "华通短融的安全兑付进一步强化触及政府背景债券的刚性兑付预期,带来政府与国企信誉相对上升,导致在债券市场进一步"国进民退"。"1名业内专家说,其实银行的不良贷款每天都有产生,债券市场发展到目前的广度和深度,出现违约事件当属正常,做好本身风险辨认和防范,比一味地恐慌耽忧更加可取。 国海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高勇标表示,与银行间市场发行的债券相比,目前部分私募债违约风险可能更大。综合当前债市整体环境,未来私募债等领域可能还将陆续频繁出现一些违约个案。不过,相较于本次华通路桥短融兑付的特殊性,如果寄望于地方政府出面调和乃至全额兜底的所谓"刚性兑付",投资者明显不会一直如此"好运"。 7月10日,由浙商证券承销的湖州金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私募债"12金泰债"遭受本息均没法兑付,成为首例实质性违约私募债。而据业内人士泄漏,受近期民企信誉债连番产生违约事件影响,浙商证券内部要求全面暂停民企私募债业务。这意味着未来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债券融资或更加困难。 刚性兑付有其现实缘由和作用。但是,建立在刚性兑付判断之上的信用风险体系,不是一个真正市场化的市场。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认为,刚性兑付助长了无风险收益率的提高,对实体经济和政府的运作来说都不是有益的,只有让风险暴露,才能下落无风险收益率水平,才能让资金流向实业发展需要的地方。 "在超日债等事件中,我们看到政府急于扶持光伏产业,给予了过量的资助,乃至超过了市场本身的回报,导致企业对政府资助的依赖性,扭曲了市场的鼓励作用,终究受伤的还是企业和全部行业,也干扰了产业结构的调解和转型。"上述专家表示,打破刚兑潜规则需要包括监管机构、地方政府都应当理性地看待风险事件的作用,同时,推动市场化的机制来解决违约,引导风险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