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预后

小脑后下动脉(PICA)动脉瘤发生率较低,约占颅内动脉瘤的0.5%-3%。由于毗邻延髓和后组颅神经,给PICA动脉瘤的治疗带来困难。美国亚利桑那州St.Joseph医院和医学中心的RichardW.Williamson等收集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资料,评估PICA动脉瘤破裂患者的长期预后,并与非PICA动脉瘤的预后进行比较。文章发表于年4月《JournalofNeurosurgery》在线上。

在例患者中,PICA动脉瘤22例,约占5.3%。其中,囊形动脉瘤14例,梭形8例。19例患者接受夹闭术,2例弹簧圈栓塞术,1例在治疗前死亡。与非PICA的破裂动脉瘤患者相比,PICA动脉瘤在发病年龄(57.6±11.8岁比53.9±11.8岁,p=0.17),瘤体大小(6.2±3.0mm比6.7±4.0mm,p=0.55),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中位III[IQRII–IV]比III[IQRII–III],p=0.15),Fisher分级(中位3[IQR3–3]比3[IQR3–3],p=0.53),影像学表现血管痉挛(53%比50%,p=0.88)以及临床上出现血管痉挛症状(12%比23%,p=0.38)等均无明显差异。但是PICA梭形动脉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PICA动脉瘤(36%比12%,p=0.)。因而,术后患者因后组颅神经功能障碍,行气管插管和胃造瘘术等的比例比非PICA动脉瘤者显著提高(50%比16%,p0.);气管插管和胃造瘘术的比例与治疗方法,夹闭术还是栓塞术,无明显相关性(19.5%比13.5%,p=0.22)。与非PICA动脉瘤患者相比,PICA动脉瘤预后差的比例在出院时(91%比67%,p=0.)、出院后1年(63%比29%,p=0.)以及出院后3年(63%比32%,p=0.)均显著升高。

综上所述,破裂的PICA动脉瘤在发病年龄、瘤体大小、影像学表现、Hunt-Hess分级以及Fisher分级上与非PICA动脉瘤患者无明显差异。但是,PICA动脉瘤患者的预后却明显差于非PICA动脉瘤,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PICA动脉瘤多为梭形动脉瘤,而且毗邻重要结构如延髓及后组颅神经。

(张檀编译,《神外资讯》编辑部主编、医院陈衔城教授审校)

《神外资讯》,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希望转载,请联系“神外助手”。请各







































有什么方法治疗白癜风
有什么方法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lkmdc.com/wacs/675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