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神经精神界”邀请到《神经介入外科杂志》——JournalofNeuroInterventionalSurgery(JNIS)副主编ItaloLinfante医院进行“神经介入论坛”。与此同时,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汪银洲教授。医院神经介入治疗技术,以及神经介入科医生培养等问题跟我们分享了多年来的工作经验。让医院,感知福州神经介入治疗的发展情况。
汪银洲教授
医院神经内科行政主任、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德国汉诺威大学访问学者,担任中国卒中学会脑卒中质量控制与促进分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中国保健医学医学研究会认知功能障碍分会委员。擅长神经介入技术治疗各类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病(如颈动脉/椎动脉/颅内血管等支架术,动脉内溶栓和取栓术),以及出血性脑血管病(如颅内动脉瘤栓塞术,脑血管畸形栓塞术、动静脉瘘和海绵窦瘘等栓塞术)等。为患者,我们只选最合适的作医院医院(医院)接诊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数量相对较多。与北方地区的发病情况稍微不同的是,我院接诊的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更为常见,如颅内动脉瘤栓塞术、脑血管畸形栓塞术、动静脉瘘和海绵窦瘘等栓塞术等。这可能与本地居民偏清淡的饮食习惯有关。在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上,我们遵循的原则是“只选择最适合”。随着临床实践对新技术、新治疗理念的应用,医疗器械厂商对手术器械的创新和优化,以及临床医生操作技能的培训,使得更简便、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已经成为可能。
对于出血性疾病的治疗,常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术治疗创伤大、风险因素较多,术后需要住院管理的时间较长,辅助用药种类和剂量也相对较多。而血管内介入治疗除用时少,可避免上述手术治疗的诸多缺点外,在实际操作中,减少了在新鲜出血视野中寻找破裂血管的难度,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另外借助于弹簧圈与支架等的辅助治疗,动脉瘤的复发率也得到进一步降低。
当然,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一个明显缺点是费用问题。在这里想要和患者及家属做简单的解释。虽然,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首次费用高,尤其是伴有支架辅助的治疗,但是术后并发症较开颅手术低,术后住院期间的用药和住院时长也相对较低,而且,其复发率低的优势可减少二次治疗的几率。单纯弹簧圈填充治疗术后并不需要加用过多的药物治疗,而伴有支架辅助治疗的情况只需加用少量、短期的抗血小板治疗,部分支架也已纳入医保范围。并且术后配合腰穿引流颅内出血可减少出血对脑组织的损伤,所以术后保护脑组织性药物的使用也相对较少。所以综合以上情况考虑,其实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费用可能并不高出许多。另一方面,选择最适合的支架目前,血管内介入治疗通常采用单纯弹簧圈就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部分病例需要支架辅助治疗。支架的使用有其适应证,并且临床对新技术的使用仍然保持谨慎的态度,所以临床使用相对较少。国内支架的种类有普通支架(费用较低)和血流导向装置(密网支架等,费用较高)。两种支架各有自己的适应证,可以说新型支架的使用虽然增加了治疗费用,但是确实拓展了动脉瘤治疗的适应证,对患者来说是好消息。研究发现,动脉瘤治疗的原则是纠正血管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所以,只要可以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达到治疗效果,对支架的选择就不必追求越贵越好,可以依据患者经济情况进行合理选择。不做爱“秀”领导,只做能干的主任(一)人才培养
神经介入治疗是近些年新起的治疗方法,并且发展迅速。这一领域的人才培养方面,目前我国没有统一的培养模式,也没有统一考核标准,但是有心血管介入培训作为先例,我们可以仿照实施,同时加入个性化培训理念,辅佐神经介入医师的培训。每位神经介入科医生的成长不仅需要具备神经解剖学知识,同时神经影像学知识也需要特别扎实。另外,这一治疗方法与外科手术类似,医生的培养都更注重实践操作的练习和临床经验的积累,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更新。内部培训仿效心血管介入培训的章程,技术由易及难、逐级训练、循序渐进。我们要求每位医生上手术台之前需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包括脑血管名称及分布、神经影像学知识,这样才能在手术中清楚地知道责任血管的损伤可能造成的后果,哪些穿支血管可以取舍。手术训练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阶段,作为助手参与手术,学习操作流程、手法,感受手术气氛;第二阶段,作为主要操作医生,上级医生作为助手参与手术;第三阶段,独立完成手术,上级医生在手术室外观摩。每位医生都需要经这3个阶段,并且需累计操作相应数量的病例,操作技术达到一定标准,才可以进入下一阶段,具体培训时长需根据个人操作情况和病例累计情况而定。随着本中心的建立和壮大,我们逐步实行了病种分开培训:中心建立初期,缺血性与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同时开展,科室的医生同时培训这两类疾病的治疗。随着治疗技术逐渐成熟,后期开始分为出血组与缺血组,开展分组专攻培训。外部培训我本人不是外科专业毕业,出于兴趣我选择了走神经介入这条道路。从拿妻子练习找股动脉,到一手带出几十位神经介入医生,每一步走得倍感艰辛。但是因为喜欢,一直没有放弃。在这一过程中,我受到了很多国内外专家的帮助、指导和培训。我深知,从事这一工作,不是在作秀,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学术与操作技巧的学习和交流。而这一交流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请专家来院讲座这么简单。所以,我一直主张不定期送自己科室的医生去国家级中心或国外合作院校进行学习、交流。我科室的医生外出培训前必须达到一定技术水平,这样才可以充分利用培训时间学习新技术、新理念以及流程管理等新知识。在相同技术的前提下,如果其他中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更低,那么就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和发展、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各中心的技术水平差距被大大缩短,学术交流也更简单、快速、有效。这是优势,我们要好好利用。在这里我要医院的凌锋教授团队,我们科室的医生多数都曾在他们中心进行过培训。他们团队不光专业技术过硬,行事作风方面也是雷厉风行、实事求是,干实事、不一味追求虚高名望,很有凌锋教授本人的做事风范。我本人很是钦佩,也很认同这样的管理理念。(二)支援周边
为了传播神经介入治疗的方法,我们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活动医院进行学术培训和技术支持,医院的医生来我们中心进行培训、交流。
我从来主张思想开放、知识分享,追求的也从来不是别人口中的好“领导”称呼。知识就是用来传播、沟通的,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固步自封的人是不会有突破的。我们追求的目标是“融汇贯通,学百家之长,惠千户之泽”,与各位同仁共勉。
感谢汪银洲教授给我们分享他多年来的执业感想。开放性思维才是新时代人才必备的神器,你get了吗?
白癜风能治疗吗网站运营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