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会AHA联合论坛关注性别差异,

既往研究表明,在女性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病机制与男性存在明显差异,为不同性别的患者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非常必要,年AHA也发布了首个关于女性心肌梗死的科学声明。昨天下午的AHA

GW-ICC联合专场对女性人群的静脉血栓栓塞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方面进行讨论,旨在进一步细化女性患者的诊断、治疗及管理策略。

MarkA.Creager教授

首先,美国的MarkA.Creager教授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治疗策略等几方面对女性静脉血栓栓塞的管理进行了阐述。静脉血栓栓塞是继心肌梗死及脑卒中之后第三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年发生率约为1-2/人年,年复发率可达5%-10%。在美国,该类疾病导致了至少3.2%的心血管死亡事件。在女性人群中的静脉血栓栓塞事件存在一定规律,其中青春期后、孕期及围绝经期均存在较高风险。Creager教授介绍,青春期后静脉血栓栓塞事件多与口服避孕药物(包括药物中雌激素剂量、黄体酮剂量)、遗传性/获得性易栓症、年龄、体重、吸烟等因素显著相关。口服避孕药物虽已有三代药物,但仍均显著增加静脉血栓栓塞发病率,其中治疗的初始六个月风险最高。40岁以上者风险显著高于25岁以下者,吸烟、肥胖患者发病风险均显著增加,并有研究表明口服避孕药物合并易栓症显著提高静脉血栓栓塞风险可达三十余倍。

怀孕女性的静脉血栓栓塞风险较未孕者增加4-5倍,产褥期风险增高可达20倍,其中80%为深静脉血栓,20%肺栓塞,10%与盆腔静脉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约占产妇死因的10%。尤其具有遗传性易栓症的孕妇其静脉血栓栓塞风险显著提高。因此ACCP对孕期妇女发布了抗凝治疗指南,对于正常孕妇、患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的孕妇、具有复发静脉血栓栓塞风险的孕妇均给出了抗凝治疗建议。

对于围绝经期女性,研究发现使用激素替代治疗(雌激素+黄体酮)与静脉血栓栓塞发病相关,可使风险升高约2倍,并亦与年龄、较高的BMI及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相关。

Creager教授总结道,除常规病因外,对于女性人群尚需警惕易栓症、口服避孕药物、激素替代治疗的使用等。

陈韵岱教授

医院陈韵岱教授讲述了我国女性心血管病现状,CVD在欧美及中国的流行现状。在国内,CVD占女性死因的43.8%,女性CVD危险因素较男性为多,但对此类疾病的整体







































白癫风医院
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lkmdc.com/wadwh/138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