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是一种世界性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10月8日是全国高血压日,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病、慢性病,其治疗贯穿一生。而在这漫长的血压控制、达标过程中,总有一些患者存在认识误区,影响疗效和预后,甚至导致脑卒中、冠心病、心衰等多种严重疾病的发生。所以,为更好地唤起人们对防治高血压的重视,今年的宣传主题是“血压要知晓,降压要达标”。
关于高血压的科普知识,我医院脑病科主任刘志华教授,给大家讲一讲。
一、高血压愈加年轻化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患者也日趋年轻化。中青年已成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升高和患病人数剧增的主要来源,高血压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首要的危险因素。虽然高血压本身杀伤力不大,但是它的并发症是十分可怕,如卒中、心梗、慢性肾病等,可能致残甚至致死。血压越高、病程越长、伴随的危险因素越多,靶器官损害的程度就越严重,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也越大。
二、有关高血压的误区
误区一:血压正常就停药
有患者认为,吃了降压药把血压降至正常,意味着病治好了可以停药。殊不知在停药后血压会再次升高,而不规范用药更易引起血压波动,对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愈发严重。
目前,高血压患者通常需要终生服药。只有能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而使血压下降的轻症病人,在严密监测血压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减少用药。
误区二:血压降得越快、越低越好
除高血压危象外,降压治疗应缓慢进行,使血压在4~12周达标。降压速度过快,反而可能使已经适应长期高灌注压的高血压患者因为不适应而出现头晕,引发对降压治疗的怀疑。
如果血压降得太低,会导致脑血流灌注不足,甚至诱发脑卒中。因此,降压治疗不能过急、过度。
误区三:老年人血压高没关系
常有人觉得老年人血压高是正常的。这一错误认知在老年人群中尤其突出,导致部分患者无法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事实上,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并无年龄划分。
误区四:无需改变生活方式
部分患者认为,只要遵从医嘱长期服药,就无需改变生活方式。事实上,高血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吸烟酗酒、肥胖、高钠饮食、锻炼不足、长期精神压力等因素可能诱发和加重病情。因此,单纯靠吃药而忽视生活方式的改变,难以长期稳定控制血压。
误区五:频繁更换降压药物
有些患者在服药后,几天内没有看到效果,就会要求医生更换降压药物。实际上,大多数长效降压药物需要连续服用2~4周才能充分发挥最大疗效。因此要遵从医嘱,服药一段时间后再评估降压效果。
误区六:保健品能治疗高血压
有些患者认为药物副作用大,不愿意长期服用,又听闻某些保健品能够治疗高血压,于是盲目依赖保健品。实际上,现在许多商家夸大养生疗法和保健食品的疗效,说其可以代替药物治疗,这是错误的。
误区七:没有症状就没有问题
血压升高会导致头痛、头晕胀等症状,但有些患者高血压病程长,身体已经耐受不适,因此可能并没有感觉。然而没有症状不代表对身体没有危害,等到发生了心梗、脑梗、脑出血等并发症就会为时已晚。因此,只要血压升高,具备用药指征,无论有没有症状都应该用药。
三、如何远离高血压风险?
多数高血压患者通常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不少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血压高,是体检或偶尔测血压时才发现血压升高。但平时应及早防范,加强日常血压管理。而对于已经诊断高血压的患者,测量自己的血压是否得到有效控制也十分重要。
专家名片
刘志华,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院脑病科主任。
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介入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介入诊疗技术质控中心主任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卒中学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睡眠医学分会常委、河南省医学会介入治疗学会常委、河南省神经内科学会委员、河南省卒中学会理事、河南医师协会急诊分会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经方临床研究分会委员。
河南省第六届优秀医师奖获得者、中原健康好卫士、郑州市医德标兵、郑州市金水区政协委员。卫生部推广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先进个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河南培训基地专家。
专业特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脑血管病(脑梗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其并发症、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综合治疗、神经介入诊疗(急性脑梗塞介入动脉溶栓及取栓术、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颅内动脉瘤栓塞术、脑血管畸形栓塞术)、高血压病、头晕、头痛、失眠、郁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内科急危重症及疑难症的诊疗。
坐诊时间和地点:周二全天、周四上午,医院内科门诊8诊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