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广东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召开。
在这五年一次的表彰大会上,共有人获评广东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据省总工会介绍,评选工作充分体现面向基层一线和抗疫人员。省劳模中,企业职工和其他劳动者人,企业一线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人,占比为80.6%;参与抗疫的人员共87人,占总人数的21.8%,他们都在平凡的基层岗位中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其中,我院介入血管外科张红医生荣获“广东省劳动模范”,受到了省委有关领导的亲切接见。让我们一同回顾,张红医生的故事。
广东省劳动模范/张红
医院介入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学分会常委
人们是不会忘记“吸尿医生”的。
吸尿,是人听到都会瘆得慌。而他,年11月19日,在广州飞往纽约的航班上,为抢救一位急性尿潴留的老人,蹲地37分钟,为老人吸出毫升尿液。
他是医院介入血管外科主任张红医生。
56岁的张红,私底下很温和,但这不妨碍他常常做“冲出去”的那个人。
张红在飞机上为老人吸尿救治。老人命悬一线他们紧急援助
去年11月,医生在飞机上吸尿救人的消息登上热搜,获得无数网友称赞。故事的主角之一,是医院医生张红。年11月19日凌晨2时左右,乘坐CZ航班准备到美国纽约参加血管外科年会学习交流的他,突然听到飞机广播在寻找医务工作者。“我听到后瞬间清醒了,回头看见肖医生(医院血管外科主任肖占祥)在不远处的位置上做准备,于是一起来到了现场。”张红回忆。
到达现场后,张红向机组人员和家属出示手机里保存的医师执照和职业医师执照。“由于长时间憋尿,当时病人已经大汗淋漓,在痛苦地喊叫。”两名医生先向病人家属询问病史,配合做了体检,同时安抚老人的情绪。张红和肖占祥快速判断,这是前列腺肥大引发的尿潴留,需尽快排尿,否则可能导致患者膀胱破裂,会有生命危险。当时,飞机到达目的地还需6小时。
当时情况紧急,张红让空乘取来一杯热水,将手绢放在上边润湿,待温度合适后让家属热敷在病人膀胱位置,同时让空乘人员尽可能找来全部的急救工具。由于飞机上没有尿液引流装置,张红和肖占祥便利用便携式氧气瓶面罩上的导管、飞机急救箱的注射器针头等临时组装穿刺吸尿装置。但注射器针头太小太细,临时装置无法通过压力差自动引流尿液。时间紧迫,老人因膀胱难受不断挣扎,张红问乘务员要了杯子,决定用嘴作为外力帮助老人排尿。
出于医者本能蹲地吸尿救治
在长达37分钟的救治过程中,张红蹲在地上,忍受着异味,冒着被感染的风险,硬是用嘴一口口为老人吸出近毫升尿液。在一旁的肖占祥也不停地根据膀胱积尿的情况调整穿刺位置和角度,确保最大限度排出积存尿液。最终,在两名医生的通力合作下,赢得了这场与死神较量的拉力赛。到达目的地后,老人专程找到两位医生表示感谢,张医院好好检查一下。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没有时间再去思考和权衡各种治疗方案的利弊,我们只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缓解病人的痛苦。”张红坦言,由于飞机上条件有限,这也是无奈之举。“其实吸到第二口时就想吐了,但也顾不得那么多了。救死扶伤本就是医生的天职,每个医生面对这样的情况都会挺身而出,这是医生的本能。”
随着吸尿事迹被广为报道,走红的还有他的“张氏幽默”。
在医院表彰大会上,张红这样发言:“这件事过后,有两个后遗症:一是太太不亲我了,二是越好的啤酒越不敢喝了。”
冒险冲锋为疑似患者保住腿
今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疫情形势最严峻的时候,为预防交叉感染,各医院对手术都慎之又慎。2月6日,这位曾在万米高空吸尿救人的医生,再次“冒险”冲锋,及时救治了一位疑似新冠肺炎感染者,为患者保住了一条腿。
当天,张红所在的手术室响起了急促的电话铃声——一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闭塞患者已经在急诊送院的路上,棘手的是这名患者是疑似新冠病毒感染者。但若不紧急为他开通下肢血管,患者可能面临截肢风险。张红没有丝毫犹豫,立即通知在岗医护团队做好三级防控准备,他亲自主刀,冒着有可能被感染的危险,紧急为病人实施手术。3个多小时的手术最终顺利结束,患者的腿保住了。
手术结束后,脱去层层的防护,张红全身已被汗水湿透。看到患者转危为安,他如释重负。“这是我们的职责,义不容辞。更何况,我们所冒的风险,相比奋战在武汉前线的兄弟姐妹来说不值一提。对比他们,我们所贡献的也只能说是微不足道。”张红说。在3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他就这样在自己的岗位上救死扶伤、默默奉献,为无数生命照亮了新的希望。
张红主任“全副武装”综合信息时报、家庭医生杂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