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是一种什么样的病,它是如何发生的?暴婧介绍说,肺栓塞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是栓子阻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引起肺栓塞的栓子主要是血栓,此外还有脂肪、羊水、空气、菌栓、瘤栓等。尤其血栓栓塞,是由于肺动脉或某一分支被血栓堵塞而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栓塞后如肺组织产生严重的血供障碍,可发生坏死,即称肺梗死。在肺栓塞危险分层中,早期死亡风险大于15%。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80%以上的肺栓塞患者没有任何症状而易被临床忽略,即使有些患者有症状,其症状也缺乏特异性。当然,也有少数患者会发生呼吸困难、紫绀、昏厥、猝死等。另外,对于典型的“肺梗死三联征”(胸痛、咯血、呼吸困难)来说,三者都有的患者也非常少。“总之,肺栓塞往往是‘悄悄逼近’。”
在肺血栓栓塞中,下肢、盆腔静脉来源血栓最常见。那么,这些栓子是如何形成的呢?暴婧说,血栓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类,先天性因素多为基因变异;而获得性血栓一般由内皮损伤、血流淤滞、高凝状态所致。引起内皮损伤的因素有手术、创伤、骨折、中心静脉置管、介入检查、吸烟等;导致血流淤滞的因素有长期卧床、肥胖、妊娠、心肺疾病、全麻、下肢麻醉、下肢石膏绷带、下肢静脉曲张等;导致高凝状态的因素有恶性肿瘤、妊娠、手术、创伤、骨折、烧伤、药物(口服避孕药、雌激素)、感染、肾病综合征、脱水等。
“也就是说,老年人、孕妇、肥胖者、有吸烟史者,以及由各种原因导致长时间制动的人,有心肺基础疾病、下肢静脉疾患、手术史、肿瘤疾病患者都属于肺栓塞高危人群。需要特别引起注意。”暴婧强调。
抗凝治疗不可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谭星宇说,临床上常根据预期的肺栓塞相关早期病死率进行危险分层,根据临床表现(休克或低血压)、右心室功能不全、心肌损伤等危险指标,肺栓塞可分为高危、中危、低危,不同层级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只要存在休克或低血压,即可将患者归为肺栓塞相关的早期死亡高风险一类。”
对于肺栓塞的治疗,谭星宇主要介绍了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等方式。
抗凝治疗药物主要分为三种:肝素:此种抗凝治疗的优点在于监测方便。可根据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调整静脉肝素用量的方案,使APTT尽快在最初24小时内达到并维持正常值的1.5~2.5倍。同时须监测抗栓活性:应用头24小时内应每4~6小时测定APTT,达到有效抗凝后每日至少测定1次。低分子肝素(LWWH):此种药物治疗半衰期长,出血副作用少,不必检测APTT,发生血小板减低以及骨质疏松等并发症的危险性也小。但它主要经肾脏排泄,因此,对肾功能不全患者更推荐应用肝素;由肝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患者不可再用此药,两者可能存在交叉反应。口服抗凝剂华法林:华法林属于香豆素类抗凝血药,从临床上来看,应用6个月后的肺栓塞复发率明显降低,因此,建议肺栓塞患者至少服用6个月以上。治疗方案一般为:应用肝素后加用华法林,初始剂量为3~5毫克。华法林属于维生素K拮抗药,其抗凝作用发挥较慢,因此需与肝素或低分子肝素至少重叠应用4~5日。当连续2天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3或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至1.5~2.5倍时,即可停用肝素;同时,根据INR调整华法林剂量,维持INR目标值范围在2.0~3.0之间。溶栓治疗通常用于急危症肺栓塞患者救治。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UK)、链激酶(SK)、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溶栓结束后每4小时测1次APTT,当低于正常2倍时开始抗凝治疗。
相关链接如何减轻下肢血液淤滞1.有危险因素者注意加强腿部活动。避免交叉腿的坐位、屏气用力的动作和下蹲过久;经常更换体位,至少每4小时活动肢体1次;术后早期活动,经常抬高下肢;必要时穿弹力袜、行腓肠肌电按摩或下肢气囊压迫。2.当下肢出现缺血症状时应保护肢体。防止过冷过热的刺激;并减少压力,穿着柔软衣服;保持皮肤的完整性。3.饮食要注意。减少脂类、糖类食品的摄入;多吃含植物纤维丰富的食品,多饮水,防止便秘;不吸烟。4.按时服药,定期复查。患者应坚持服药,加强自我监测。服用药物如小剂量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等)、去纤剂、抗血小板制剂(如双嘧达莫)、非激素类抗炎药(小剂量阿司匹林)时,出现不适须及时就医。文/中国医药报记者姜恒
图/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