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颈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致肺栓塞患者一

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将各种导管留置在患者体内,用于输液治疗、监测等,但随之而来的是,临床上导管继发静脉血栓(CRT)形成的情形也越来越多见。70%-80%的上肢静脉血栓的形成与CVC相关,CRT的发生率约占所有静脉血栓的10%,肺栓塞作为一种对于导管继发血栓最严重并发症,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今天我们从以下实战病例入手,共同学习导管继发性血栓导致肺栓塞的处理,仅供参考。

一、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62岁,年3月13日为“左侧面肌不自主抽动两年余”主诉收住我院神经外科。于年3月17日行左侧面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由于治疗需要在手术全麻后于患者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入16G中心静脉导管。术后标准流程维护,导管功能正常。

患者于3月22日出现咳嗽、咳血、胸痛,吸气时胸痛加重,遵医嘱给予拔出中心静脉导管。26日胸部CT示左肺下叶片状实变影,双侧胸腔积液。呼吸科会诊建议转科并行肺动脉增强CT检查,CT示左下肺动脉栓塞,右侧锁骨下静脉低密度影,栓子形成可能,双肺炎症,左肺下叶片状实变影。随后给予右侧颈部及锁骨下静脉彩超检查了解血栓情况,彩超示右侧颈内静脉血栓形成(随血流摆动)。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抗感染,活血化瘀,抗凝,改善循环等药物治疗,症状较前好转。为求进一步治疗转入血管外科。4月2日局麻下股静脉穿刺行右侧颈内静脉造影,造影显示右侧颈内静脉开口可见团块状充盈缺损,上腔静脉通畅,诊断右侧颈内静脉血栓。术后常规护理及抗凝、活血化瘀、改善循环等药物治疗,嘱患者适当下床活动,密切观察患者上肢状况。4月9日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建议注意休息,合理饮食,院外规律服药,出院。

二、发生原因

1.术前风险评估不足,术前患者凝血指标偏高未进行积极干预;

2.患者麻醉状态下机体代谢减慢,静脉回流亦减慢,促发血栓形成;

3.术中体位摆放与穿刺部位选择易使穿刺静脉受压,回流减慢;

4.多次穿刺损伤血管内皮,导管直径过大;

5.手术后患者及家属护理健康宣教不到位;

6.外科手术术中及术后止血药物的应用更加促使血栓形成。

三、处理措施

1.针对患者症状采取相应检查手段及时确诊;

2.确诊后及时对症治疗;

3.针对肺栓塞采取相应护理措施。

四、处理效果

针对患者病情,严密监护患者各项生命体征,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及时给予相应治疗手段,使患者转危为安,减轻了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五、病例引发的思考与启发

1.置管前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及置管风险,选择合适的静脉通道,制定出风险预案;

2.外科手术患者做好出血与血栓相关风险的评估;

3.早期对患者加强临床症状观察,及时了解相关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的结果,当患者出

现胸闷、胸痛、咯血、等与原发疾病不符或不能用原发疾病来解释时,要及时报告医生,高度怀疑肺栓塞;

4.针对肺栓塞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吸氧,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突然改变体位,禁止搬动,采取健侧卧位,指导患者不要深呼吸及剧烈咳嗽等;

5.发现导管相关性血栓和肺栓塞,及时请血管外科和呼吸科会诊,早诊断,早治疗,为患者提供全面的精心护理,提高疾病治愈率。早期对患者加强临床症状观察,及时了解相关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的结果,当患者出现胸闷、胸痛咯血、等与原发疾病不符或不能用原发疾病来解释时,要及时报告医生,高度怀疑肺栓塞;

6.关于拔管,版INS指南中明确指出“如果导管已正确插入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上壁交界连接点,能够正常的处理回血,并且没有出现感染症状,则切勿在出现DVT的情况下移除CVAD”。对于已完成治疗计划的导管,在发现导管相关性血栓同时,不应一味选择拔管,而应在专业血管外科医生指导下规范抗凝,等血栓机化稳定后再行导管拔出。

7.积极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支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使其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嘱患者多饮水,可保持或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加快血流速度,增加尿量及排尿次数;给予低盐、低脂、清淡且富含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宜少量多餐。

肺栓塞临床症状呈多样性,缺乏特异性。约11%的肺栓塞患者在发病1h内死亡,其余的仅29%可以得到明确诊断,死亡率为8%,而得不到明确诊断的患者中死亡率高达30%,因此,早期诊断至关重要。胸闷、胸痛、气促常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但亦见于肺栓塞患者,当两疾病合并出现时,临床上易出现误诊、漏诊。

最后作为护理人员,我们应该做到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密切监测心率、血压、呼吸、末梢血氧饱和度,尤其注意血压、氧饱和度的变化,重视倾听患者主诉,通过观察、接触患者,获取第一手临床资料,使患者得到早期诊断与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kmdc.com/wazlyy/1306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