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B-TACE与cTACE应如何选择?
经桡动脉入路TACE应如何选择导管?
TACE序贯联合消融治疗之间应间隔多久?
······
这些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的提出,使本次“大中华区介入放射研讨会”上众多专家的讨论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热烈场面。年3月30日,由泰尔茂公司举办的“大中华区介入放射研讨会”以线上方式隆重举行,来自亚洲地区的多位肝肿瘤及介入放射领域的知名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胸、腹主动脉CTA对经动脉导管技术的指导作用以及超选择性技术在栓塞手术中的应用等临床最新前沿进展,为所有与会专家奉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观看本次会议精彩回放)
本次研讨会医院杨仁杰教授、医院李彩霞教授担任会议主席;医院杨毕伟教授、医院陈可録教授、医院张碧倩教授、医院久保大介教授、医院刘泳恒教授、首都医科医院袁春旺教授、医院吴志宏教授等作为演讲嘉宾为与会专家们带来了精彩讲座。杨毕伟:胸腹主动脉CTA
对TRA-TACE的指导作用INTERVENTIONALRADIOLOGYWORKSHOP
与传统经股动脉途径(TFA)相比,TRA-TACE(经桡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不仅可增加患者舒适度,而且在接受HAIC、心肺功能不全或不能长时间卧床患者中具有显著优势。杨毕伟教授指出,部分比较TFA与TRA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二者在肿瘤治疗效果上并无显著差异。TRA-TACE可减少局部血肿和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同时对抗凝药物应用的局限性也更少;但也存在操作距离过长、力矩控制、稳定性、造影导管可用性等一些影响临床实际应用的问题。在临床实践中,杨教授团队每年治疗超过例患者,其中近例通过TRA途径实施介入手术,MPA是术中最常用的导管类型。杨教授团队发现,不同解剖情况患者的TRA难度不同,部分解剖复杂患者TRA难度巨大。为避免解剖复杂给介入手术带来的挑战,术前更好地规划介入治疗策略,可考虑在介入治疗前,应用胸腹部CTA评估血管条件,指导后续策略的选择。为此,杨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单臂、回顾性、单中心研究,纳入例患者,主要研究终点是透视时间。研究结果显示,CTA所示腹主动脉扭曲、主动脉弓扭曲、肝动脉起源自肠系膜上动脉及胃左动脉等情况,均将增加手术难度;同时多变量分析提示,导管类型和血管畸形是影响TRA-TACE透视时间的独立因素。未来,杨教授团队将继续收集病例,完善评估指标,以期获得更好的评估模型,指导临床实践。
陈可録:超选择性技术
在各种栓塞治疗中的应用INTERVENTIONALRADIOLOGYWORKSHOP
精准栓塞就和解救人质一样,一定要精准选择目标的亚节段进行栓塞,在这个过程中锥形束CT(CBCT)、导丝塑形技术和小尺寸微导管是三种有力的工具。陈可録教授以一个形象的比喻展开了此次会议上的演讲。相较于DSA,CBCT可更好地识别肿瘤,结合导丝塑形术,导丝塑形后可进入分支,随后可送入小尺寸微导管进入亚节段动脉,可同时减少血管痉挛和血流中断风险,香港的临床医师常选择应用2.0Fr的Progreatalpha。随后,陈可録教授分别结合肾血管平滑肌瘤(AML)栓塞、支气管动脉栓塞、下消化道出血(LGIB)栓塞、肝脏放射性栓塞等应用超选择性技术进行栓塞治疗的病例,展现了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优势。并在总结时指出,对于部分患者而言,可能没有必要进行超选择性栓塞,但对于具有多重血供的较大肿瘤而言,超选择性注射Y90进入独立供养血管可将示踪剂集中在肿瘤中,避免正常肝实质的损伤。临床实践中,不推荐选择2.0Fr以下的微导管,因为管腔太小可能会造成阻塞。
张碧倩:超选择性栓塞治疗病例分享INTERVENTIONALRADIOLOGYWORKSHOP
张碧倩教授分享了多例自身利用超选择性栓塞技术治疗肝细胞癌(HCC)的精彩病例,在病例分享的同时,张碧倩教授表示,针对小HCC、小口径血管会选择使用CBCT来发现血管和肿瘤;而对于较大或多个HCC,则会选择使用超选择性栓塞技术来避免造成其他器官的损失;对于一些血管入路困难的患者,则会借助微导管,有时也会进行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放射栓塞术或超选择性栓塞。对于需要进行多次手术的患者超选择性栓塞可以帮助患者维持肝功能,而在临床实践中,HAIC和放射栓塞治疗联合超选择性栓塞更容易取得满意的效果。
久保大介:超选择性栓塞治疗病例分享INTERVENTIONALRADIOLOGYWORKSHOP
当前日本HCC指南推荐TACE适用于四个以上的多发HCC患者,此外,对于存在单个或3个以内的HCC患者也可考虑TACE治疗。结合精彩的病例演示,久保大介教授表示,传统TACE(cTACE)使用碘油乳剂,不同乳剂配方药代动力学结果不同,油包水乳剂在肿瘤中的吸收度最高,临床医师应根据不同部位和需求来决定混合次数。随着微导管和微导丝技术的发展,TACE手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超选择性TACE通常在动脉亚节段部位进行栓塞。现有研究结果显示,在HCC中,超选择性TACE不仅可以加强栓塞效果,使HCC坏死,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目前超选择性cTACE已被作为治疗HCC的一种方式,而要达到良好的局部肿瘤控制效果,就需要用到微导管/微导丝,泰尔茂的1.7Fr头端的progreatλ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更进一步还可以选择1.5Fr头端的导管。超选择性cTACE对于所有介入放射专家而言都是一个值得尝试得技术,在应用该技术时,一些能辅助识别、诊断肿瘤血供分支的影像学软件可以提供巨大帮助,让超选择性cTACE的操作更为精准有效。
刘泳恒:经桡动脉入路IR经验分享INTERVENTIONALRADIOLOGYWORKSHOP
三年前本中心开始进行经桡动脉入路IR工作,主要涉及TACE、Y90、栓塞、动脉瘤栓塞、盆腔UFE、PAE、移植肾造影、神经介入以及联合治疗等,刘泳恒教授介绍道,经桡动脉入路有很多经典病例,本中心有着大量的TACE病例,采取经桡动脉入路更便于计算肿瘤相关的参数。经桡动脉入路的优势在于患者舒适度更高、术者辐射量更少、患者可以当天出院,并且对于部分需要进行补救的手术,桡动脉入路也为术者提供了一个机会。结合众多经桡动脉入路的病例,刘泳恒教授详细介绍了经桡动脉入路在IR领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精彩的病例也得到了与会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袁春旺:HCC的TRA-TACE序贯联合消融
治疗经验INTERVENTIONALRADIOLOGYWORKSHOP
新英格兰杂志推荐对于早期和极早期HCC患者,首选消融治疗,袁春旺教授表示,当前选择介入治疗的HCC患者越来越多,经桡动脉入路也成为临床中的主要选择之一。TRA-TACE联合消融治疗具有微创、安全、方便的优势。通过6例精彩的病例,袁春旺教授详细介绍了本中心TRA-TACE序贯联合消融治疗的经验,绝大多数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并且局部效果可媲美外科切除。在临床实践中,TRA-TACE与消融之间可以在同一天进行,也可中间间隔几天,并且TACE与消融对于患者肝功能影响也很小,值得广大介入放射科医师进一步学习与推广。
吴志宏:桡动脉入路及cTACE与DEB-TACE的应用经验INTERVENTIONALRADIOLOGYWORKSHOP
尽管经桡动脉入路具有种种优势,但仍只有10%的TACE选择经桡动脉入路,初次TACE的术者,只有7%选择经桡动脉入路,因此让经股动脉入路转变为经桡动脉入路还有很长的路。吴志宏教授表示,为减少患者出血风险,本中心会选择经桡动脉入路,而且对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水平偏低或合并有凝血障碍的患者,桡动脉入路都是更好的选择,此外对于无法长期卧床的患者,或接受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患者也更适合经桡动脉入路。本中心在桡动脉入路导管的选择上,针对女性患者一般选择cm的基础导管,也会选择带有边孔的radialTIG导管,在此基础上会选择cm微导管;对于男性患者,选择cm的基础导管,cm的微导管。客观缓解率(ORR)对HCC患者的总生存率意义重大,当前研究显示,cTACE主要针对较小的肿瘤,而如果患者肿瘤巨大或为弥漫性肿瘤则需要进行持续治疗。我们发现TACE治疗反应对如何选择合适的TACE策略十分重要,结合本中心研究结果我们认为,up-to-13标准可以作为更好的预测因子,来指导如何选择cTACE以及DEB-TACE。广大临床医师在治疗时,也要重视患者肝功能的保留,不能过度损伤,保护肝功能延长患者治疗和生存期。主席点评INTERVENTIONALRADIOLOGYWORKSHOP
杨仁杰教授:超选择性栓塞对于介入放射医师而言是热点话题,当前临床中不仅有cTACE还有DEB-TACE,临床医师应注意二者之间的区别,同时注意超超选择性栓塞和选择性栓塞的区别。在术中操作时,尽可能让微导管分别深入肿瘤供养血管,缓慢栓塞,所以精细介入操作有时一例手术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广大介入放射科医师还要学习改良cTACE技术,随着微导管越来越细,1.8Fr及1.5Fr的微导管让我们更深入供血动脉,这就需要我们在面对这些细小、扭曲的动脉时,合理应用微导管、微导丝,进入靶位置。对于介入放射科医师而言,超超选择TACE技术的本质是经血管消融,目的是控制肿瘤生长,也希望未来在该领域开展更多研究,让更多患者获益。李彩霞教授:从很多方面来看,经桡动脉入路都优于经股动脉入路,但是还有很多医师并不习惯使用经桡动脉入路,这也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专用于桡动脉入路的导管还未上市,因此也期待未来随着相关器械的进步,推动我国经桡动脉入路TACE治疗的进一步发展。今天在线上与大家相聚,通过精彩的病例分享与积极的讨论让所有与会专家都收获颇丰。相信未来介入放射学领域将越来越好,为更多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方案。
总结INTERVENTIONALRADIOLOGYWORKSHOP
伴随着对于介入放射学未来的期望,本次“大中华区介入放射研讨会”走向了尾声。短短的两个半小时里,众多专家结合各中心临床实践经验,分享了对于TRA-TACE的临床应用体会,对于未来介入放射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贡献了宝贵的学术积累,也为所有与会专家奉上了一场精彩的学术大餐。相信随着介入放射领域的不断发展,将会有更多临床医师投身其中,共同为了患者获益而努力奋斗。
1.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