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发表在年7月第50卷第7期的《中华外科学杂志》上。指南是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制定的。
推荐意见要点如下:
病因和危险因素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主要病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
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和继发性因素(表1)。
DVT多见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大手术或创伤后、晚期肿瘤或有明显家族史的患者。
主要临床表现
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软组织张力增高;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减轻,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
严重的下肢DVT患者可出现股白肿甚至股青肿,后者可发展为休克和静脉性坏疽。
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E)。
DVT慢性期可出现血栓后综合征(PTS),主要症状有下肢肿胀、疼痛,体征有下肢水肿、色素沉着、湿疹、静脉曲张,甚至足靴区的脂性硬皮病和溃疡。
诊断
其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考虑(图1)。
1.血浆D-二聚体测定
灵敏度>99%,>μg/L(ELISA法)有重要参考价值。可用于急性VTE的筛查、特殊情况下DVT的诊断、疗效评估、VTE复发的危险程度评估。
2.多普勒超声检查
DVT诊断的首选,灵敏度准确性均较高。按Wells临床评分,将患有DVT的临床可能性分为高、中、低度(表2)。如连续两次超声检查均阴性,对于低度可能的患者可以排除诊断,对高、中度者,建议行血管造影等检查。
3.螺旋CT静脉成像
准确性较高,可同时检查腹部、盆腔和下肢深静脉情况。
4.MRI静脉成像
能准确显示髂、股、腘静脉血栓,但不能满意地显示小腿静脉血栓。
5.静脉造影
准确性高,可有效判断有无血栓、血栓部位、范围、形成时间和侧支循环情况,且常被用来鉴定其他方法的诊断价值。
治疗
首先说明DVT的临床分期包括急性期(发病后14天以内)、亚急性期(发病15-30天)和慢性期(发病>30天)。本指南提及的早期,包括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1.早期治疗
(1)抗凝
是DVT的基本治疗,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直接Ⅱa因子抑制剂、Xa因子抑制剂等。
推荐:急性期DVT,建议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联合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在INR达标且稳定24h以后,停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也可以选用直接(或间接)Xa因子抑制剂。(2)溶栓
尿激酶最常用,其它主要有重组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主要溶栓方法包括导管接触性溶栓和系统溶栓。溶栓过程中若血浆纤维蛋白原(FG)<1.0g/L应停药,凝血酶时间(TT)应控制在2.0-3.0。
推荐:对于急性期中央型或混合型DVT,在全身情况好、预期生存期≥1年、出血风险较小的前提下,首选导管接触性溶栓。如不具备导管溶栓的条件,可行系统溶栓。(3)手术取栓
常用Fogarty导管经股静脉取出髂静脉血栓,用挤压驱栓或顺行取栓清除股腘静脉血栓。
推荐:出现股青肿时,应立即手术取栓。对于发病7d以内的中央型或混合型DVT患者,全身情况良好,无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也可行手术取栓。(4)合并髂静脉狭窄或闭塞的处理
推荐:成功行导管溶栓或切开取栓后,造影发现髂静脉狭窄>50%,建议首选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术,必要时采用外科手术解除髂静脉阻塞。(5)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指征
推荐:对多数DVT患者,不推荐常规应用下腔静脉滤器;对于有抗凝治疗禁忌症或有并发症,或在充分抗凝治疗的情况下仍发生PE者,建议置入下腔静脉滤器。2.长期治疗
DVT患者需长期行抗凝等治疗以防止血栓蔓延和(或)血栓复发。
(1)抗凝治疗
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直接Xa因子抑制剂(如利伐沙班)等对预防复发有效。
推荐:如果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过程中应使INR维持在2.0-3.0,需定期检测。推荐:对于继发于一过性危险因素的初发DVT患者,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3个月;危险因素不明的初发DVT患者,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6-12个月或更长;伴有癌症并首次发生的DVT,应用低分子肝素3-6个月后,长期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对于反复发病的DVT患者和易栓症患者,建议长期抗凝,但需定期进行风险效益评估。(2)其它治疗
包括血管活性药物(如黄酮类、七叶皂苷类等)和物理治疗(如加压弹力袜和间歇气压治疗,后者又称循环驱动治疗)。
推荐:对于慢性期患者,建议服用静脉血管活性药物,并长期使用弹力袜;有条件者,可使用肢体循环促进装置辅助治疗。临床常见的DVT有两类: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前者位于末稍,称为周围型;后者位于中心,称为中央型。累及整个肢体者,称为混合型。其中最常见的是哪一种类型呢?小孩得白癜风怎么治疗怎样才能治愈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