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

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是指栓子自心脏或近侧动脉壁脱落或自外界进入动脉,被血流推向远侧,阻塞动脉血流而导致肢体缺血以至坏死的一种病理过程,因发病急骤而得名。

病因

1.心源性

最常病因是心源性,过去,以风湿性心脏病为主。在风湿性心脏病中,尤其是二尖瓣狭窄时,心房内血流滞缓加上内膜的风温病变,血液中纤维易附着心房壁形成血栓;近年来,心脏源的性质和相应的发病率有变化,风湿性心脏病不像以前占绝对优势,相反动脉硬化和心肌梗塞起了更重要作用,冠状动脉心脏病,特别当心肌梗塞,左心室扩大,收缩乏力,血液不能排空时,更易发生血栓形成。

2.血管源性

动脉瘤、动脉硬化时动脉硬化粥样物质形成的栓塞,近来有所增加。大的栓塞可来源于大的动脉粥样物质、血栓和胆因醇结晶的混合物,脱落到动脉循环。小的栓塞由于胆因醇结晶的释放或由于溃疡性动脉硬化斑点脱落引起。

3.医源性

心脏人工瓣膜置换和人工血管移植、动脉造影、血液透析的动静脉瘘、动脉内留置导管,动脉疾病的腔内治疗,都可能引起动脉栓塞。

症状

疼痛往往是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最早出现的症状,以扣渐向远处伸延。约20%病人最先出现症状是麻木,而疼痛并不明显。

此外,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症状还有皮色和皮温改变肢体的血液循环障碍。皮层乳头下静脉丛血液首先排空,皮肤呈腊样苍白。若血管内尚积聚少量血液,在苍白皮肤间可出现散在小岛状紫斑。浅表静脉蒌瘪,毛细血管充盈缓慢,腓肠肌呈生面团样。缺血进一步发展,肌肉可僵直,患肢皮温下降,以肢体的远段部分最明显。皮温改变实际上真正栓塞平面要低一个关节。腹主动脉末端栓塞者,皮温改变约在双侧大腿和臀部,髂总动脉约大腿下部,股总动脉约在大腿中部,动脉约在小腿下部。

临床表现

1、疼痛。突然发生剧烈的患肢疼痛,为最早出现的症状。部分病人仅感酸痛或呈钝痛,少数病人疼痛并不明显,而是感觉丧失与麻木。肢体远端疼痛是最为剧烈,活动时产痛加重,因而使活动受限。

2、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栓塞部位远端由于周围神经的缺血而引起感觉及运动的障碍。出现感觉的丧失或感觉异常,自觉患肢麻木,有针刺样感;栓塞近端有感觉过敏区或感觉减退区,感觉异常为袜套式;下肢动动麻痹,活动无力,可出现足下垂。

3、皮色苍白。动脉栓塞后,由于组织缺血,皮肤乳头层下静脉丛血液排空,皮肤呈蜡样苍白。若皮下浅血管仍有少量血液存留,亦可出现青紫色斑块及条纹,病久发生坏死呈紫黑色,以手足远端明显。

4、皮温降低。皮肤温度明显降低,触之冰凉,受累肢体皮温降低比栓塞部位低一个关节面,越远降低越明显,而且界限清楚。

5、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栓塞动脉处常有压痛,其远端脉搏减弱或消失。栓塞肢体严重缺血4-6个小时,即可发生坏死。

介入科治疗方法:根据术前B超结果,血栓位于腘动脉以上者采用对侧股动脉逆穿,在DSA下采用Seldinger法穿刺患肢对侧股动脉,置入5F血管鞘,0.超滑导丝引导pigtail导管至患侧髂动脉,造影显示血栓范围。超滑导丝引导下置入溶栓导管,根据血栓长度选择合适长度的溶栓导管,并使侧孔段位于血栓内。血栓位于腘动脉以下者采用同侧股动脉顺行穿刺。溶栓导管末端连接微泵,持续推注尿激酶,剂量为80~万单位/日持续灌注,同时全身肝素化,并定期检测APTT,将APTT维持在60~90秒之间。24小时候再次造影观察溶栓效果,并调整溶栓导管位置,必要时更换合适长度溶栓导管继续。治疗过程中如果出现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如动脉搏动恢复)或明显恶化则立刻行动脉造影;若出现大的出血并发症(颅内出血,严重的消化道或泌尿道出血等)或者溶栓时间超过5天,则溶栓中止。溶栓结束后拔除溶栓导管,根据血管有无残余狭窄再行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所有介入操作结束后拔除血管鞘,继续全身肝素化并逐渐改华发林口服抗凝,持续3~6个月或终身(房颤者)。

本科室典型病例介绍:

中年女患者,左下肢疼痛,麻木,疼痛剧烈。B超检查发现双下肢动脉栓塞,既往有冠心病,房颤10余年。查体:双下肢腘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皮肤未见异常,皮温左侧较低。

治疗前:双下肢动脉造影显示双侧髂动脉动脉主干及分支血栓

双侧小腿动脉:

髂总动脉分叉处置入5Fpigtail导管溶栓:

治疗后:分别在髂总动脉分叉处内留置导管溶栓,5天后复查血管内血栓均明显减少,患者症状基本消失。

髂动脉:双侧小腿动脉:

放射介入科值班

-

-3159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个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kmdc.com/wazz/198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