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医生用心治脑病,穿着铅衣也能飞翔

程率芳(医院脑病科一病区)

一位心脑血管病专业的研究生,喜欢心病专业,毕业后机缘巧合来到了脑病科;用心钻研脑病诊疗,也走出了一片新天地;穿着铅衣做手术,身体沉重,心灵却在为患者解除病痛的世界里飞翔……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本期的青年医生——

程率芳,男,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心脑血管病专业,现从事脑病的临床工作。精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脑血管病及并发症,尤擅长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神经介入诊疗。另外对高血压病、中枢神经感染性疾病,神经系统疑难杂症的中西医诊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题记

转眼间,进入医院已10年有余。忙里偷闲,追忆这10年医路的点点滴滴,那滋味恍如大学毕业晚宴的白酒,莫可名状,却又刻骨铭心……

这个城市很大,雾霾很重,以至于我们每个人渺小得似乎可以忽略。作为一名医生,用自己的态度去生活去工作,尽自己的能力为患者解除病痛,也许,这能够体现自己作为一个渺小个体存在的价值。

十年医路,大城小爱。

从事的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

却走出了一片新天地

硕士研究生的时候,我就读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当时的专业有点模糊——心脑血管病专业,当时想这样就业门路可能有双重选择,但自己真正喜欢的还是心血管病科,所以读研时在心电图室、心脏彩超室、南京军区总院呆了很长时间,毕业回来参加河南中医学院面试时也是心血管科。

进入医院后,由于工作需要,我进入了脑一病区,这一待就是10年。医院的周围还比较冷清,但面对北区广大的农村,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较多,而我们又是医院,脑病一区主任刘志华带领我们,提出要突出脑血管病急危重症救治的发展思路。

当时我们的核心技术是脑出血微创清除术,我们把这项技术做得规范和精细,做到了省内同行的翘楚。记得我们对微创的定位材料、定位方法、冲洗方式、药物选择等都进行了认真讨论和反复测试,将此技术做到精品极致。现在每每微创技术为患者解除病痛或者我们去外院指导同行手术时,医院脑病科的一份子。

当然,对于脑血管病占到绝对主流的神经内科,怎能少了神经介入这把利器!谈到神经介入,这个脑病领域的顶尖技术,医院发展的不易,科室04年开始神经介入手术,几乎与国内发展同步。我最早接触介入是在07年,当时配合主任做脑血管病造影,颈动脉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后来随着经验的不断沉积,我们相继开展了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急性脑血管闭塞的机械开通术、脑血管畸形栓塞术。特别是急性闭塞血管开通术,我们完成的病例数截止年底,在河南神经介入界也是名列前茅的。当我们科室同志的身影不断站在省医院同道论剑的时候,那种荣誉感湮灭了曾经多少个不眠之夜铅衣裹身的沉重。

感激教师这个身份

督促我不断学习

技术的突出可以使你短暂的鹤立,然而作为一个内科医生,扎实的基本功才是你立足的根本。我很庆幸我是医教合一的双重身份,既是医生,也是教师,繁忙的临床工作外,还担负着河南中医药大学的临床教学工作。教学相长,教学可以督促你博览群书,更新知识,为临床工作打下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又可以在临床教学中,穿插大量生动的病例,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学生对一些疾病的感性认识。

10年教学,很惭愧没有获得什么教学大奖,但至少自己的教学风格在学生中还是很受欢迎的,这就够了。而平时因为备课反复翻阅资料,不经意间熟识了很多罕见疾病。记得去年春节回老家,一位21岁男孩找我看病,具体症状是四肢肌肉僵硬,不能活动,睡后刚醒时会短暂好转。家属说看了10年,四处求医,但疾病一直不见好转,现在已经卧床近5年了。我详细问了他求诊的经历,几乎很多医生都是考虑“脑瘫”,但他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特别是波动性的肌张力障碍,让我一下想起一个肌张力障碍疾病“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让他试着口服美多芭后,奇迹出现了,患者可以下床活动了。家属当然感激不尽,而我感激的却是那个时时督促我不断看书学习的“特殊身份”。

医患沟通技巧

以能力态度操守让病人信任

其实现在衡量一个医生是否合格或者优秀,只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手术技巧还不够,还得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因为现实的国内,信任成了一个非常棘手而敏感的社会问题,在脆弱的医患关系之间表现尤甚。

临床工作中,常常遇到医患沟通的问题,该怎么去处理呢?估计每一个临床工作者都有自己的经验。我的方法主要基于以下三点:1、你的医学知识或者能力能不能充分覆盖患者疾病。如果这个疾病超出了你的认知范围,别不好意思,知难而退吧!2、患者家属的社会地位和对于患者的态度,也就是说他找你的主要目的和期望值是什么。3、良好的沟通技巧,你要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让患者对你的业务能力、工作态度和职业操守产生信任。我不是一个很善谈的人,我很感激那些信任我的患者,当然我也尽最大能力以无愧于他们对于我的信任。

特殊的职业给我们罩上了一个巨大瑰美的光环,当然我们也承担了当下社会民众对我们“近乎完美”的要求,所以有时候我们会累,不仅身体,更多的是心理。我真的不太清楚社会对于“医德”的规范表述,我更愿意把它描述为一种工作的意愿。“山本无忧,因雪白头;水本无愁,因风起皱”,很喜欢这句话,很多时候,烦躁和忧愁都是因为你太在乎身外的东西,这样纵使菩提树下,三寸方台,你也尘埃遮面,一世徘徊。

感谢成长路上的领路人

期盼家人幸福平安

十年医路,乍短还长。我不知该对自己有何小结,只知道十年的工作,医院我们科室这个平台和那些成长路上的领路人,让我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和能力,突出了专科的一点技能,治好了大部分找我看病的患者。

医生还会生病吗?医生有没有家?……这些很可笑的问题,却又在临床工作中经常无奈地遇到。不知该如何回答,其实医生也是凡人,工作之余他也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不敢有太多的奢望,只求以后的漫漫医路,可以多一点时间陪一陪年迈的父母,伴一伴爱人,逗一逗可爱的儿子。

承古纳今厚德为民

挂号:-

医保:-

急诊:-









































北京中科白瘕风级别
北京那个医院看白癜风看的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kmdc.com/wacs/722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