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栗力抗血小板药物在下肢动脉腔

作者:栗力(医院)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系统性疾病,可导致脑卒中、心绞痛、心肌梗死、间歇性跛行、严重肢体缺血等。周围动脉性疾病(PAD)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局部表现。诸多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如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血脂等均可增加PAD发病风险。PAD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1,2]。有关中国人群研究[3,4]表明,在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PAD的患病率为29%;在不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PAD的患病率为16.6%(以ABI≤0.9诊断PAD)。

PAD的主要危害:一方面为跛行和非典型疼痛的局部症状,导致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下降;一方面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使得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PAD的自然病程中,有近一半的患者出现PAD典型的间歇性跛行,约3%的患者出现重度肢体缺血,1年死亡率达25%。间歇性跛行患者5年后生存率为70%左右、10年后变成40-50%,而重症肢体缺血患者生存率更低,10年后生存率已不足10%[5]。荟萃分析显示,ABI较低可使全因死亡率增加60%,心血管死亡率增加96%,冠心病风险增加45%,卒中风险增加35%[6],严重者,5年死亡率高于乳腺癌、直肠结肠癌[7,8]。

PAD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局部表现,其治疗注定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药物不可或缺。泛大西洋协作组(TASC)第二版指南指出,PAD治疗有两个目标:

改善患者肢体症状;减少心脑血管事件[9],PAD的治疗首先要纠正危险因素,依据病变严重程度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对于典型的间歇性跛行症状患者,根据ABI结果确诊下肢动脉疾病,纠正危险因素,如戒烟、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药物治疗中,除了扩张血管治疗,还推荐抗血小板治疗和他汀类调脂治疗。对严重肢体缺血和急性肢体缺血的患者应立即抗凝治疗,并根据病情选择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尽量挽救肢体、减少截肢。

药物治疗在PAD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接受血运重建的患者而言,药物治疗仍是必要的支持和补充,围手术期和术后均需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尤其是抗血小板治疗。

1.主要抗血小板药物及作用机制:

1.1.阿司匹林(ASA):将血小板环氧化酶不可逆性乙酰化,阻止血栓素A2形成。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石,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应用广泛,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过百年证明,为治疗动脉血栓病的金标准。但ATC最新Meta分析结果:阿司匹林无论用于一级或二级预防,降低严重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同时有增加颅外大出血的发生风险。

1.2.ADP受体拮抗剂:噻吩吡啶、氯吡格雷等药物是通过抑制P2Y12受体的信号传递,从而抑制通过ADP的血小板激活,并限制ADP调节的GPIIb/IIIa构型变化为活性形式。由于噻氯匹啶导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副作用,使其临床应用受限。氯吡格雷在服后2小时起效,连续用药3-7天达稳态,使血小板聚集率抑制40-60%,停药5天恢复。

1.3.西洛他唑为磷酸二酯酶-3(PDE-3)抑制剂,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周围动脉血管、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西洛他唑抗血小板作用源自抑制由ADP、胶原蛋白、肾上腺素、花生四烯酸和凝血酶引起血小板聚集,比阿司匹林或噻氯匹啶抑制血小板聚集更有力。欧/美洲血管外科、血管内科、心内科、放射科等相关14个学会共同推出西洛他唑为间歇性跛行的一线治疗药物。跨大西洋外周动脉疾病诊疗的多学会专家共识建议:西洛他唑是治疗间歇性跛行的一线药物。证据表明:服用3~6个月西洛他唑,可改善病人跑步机运动的能力和生活质量。

1.4.贝前列素钠的使用得到众多指南的推荐。贝前列素钠具有扩张血管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两方面的药理作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是通过抗血小板作用、保护血管内皮、抑制内膜增殖来实现的,故可用于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防治。贝前列素钠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仅为4.9%,多为轻微、一过性、可逆的。如颜面潮红、面部发热、恶心、腹泻、头痛。因此,贝前列素钠可用于PAD术前术后,不仅能改善局部症状,还能带来心脑血管获益。

2.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2.1.单药抗血小板:

阿司匹林治疗建议:治疗剂量为-mg/d;有出血危险因素的患者,应选择较低剂量阿司匹林(75mg-mg/d)。不能耐受或禁忌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可考虑长期使用氯吡格雷75mg/d替代,因胃肠道出血而使用氯吡格雷替代阿司匹林时,可同时给质子泵抑制剂。西洛他唑mg/d或mgBid,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可维持24小时,为可逆性抑制血小板,停药48小时活性恢复,对出血时间影响最小,联合用药不增加出血,可替代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不能耐受者

2.2.双重/三重抗血小板治疗:

约10%的病人不能耐受ASA,约8-38%的病人有“ASA抵抗”;对部分患者单用ASA作用较弱。不耐受患者需要可替代ASA的抗血小板药,部分接受下肢动脉成形术后、人工血管移植术后的患者需要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部分腔内治疗术后,接受三重抗血小板药物,即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可强化抗血小板聚集,提高下肢动脉的通畅率、改善预后。

2.3.氯吡格雷治疗建议:

服用氯吡格雷,拟行择期行外科手术者,建议术前停用氯吡格雷至少5天,最好7天,除非手术紧急程度大于出血危险;如果患者有长期抗凝治疗的适应证:如慢性房颤和房扑,左心室血栓,应用华法林使INR控制在2.0-3.0,若此时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会增加出血风险,应该严密监测,将INR调整在2.0-2.5,阿司匹林剂量建议为75mg,氯吡格雷剂量为75mg。

2.4.抗血小板药物“反应的多样性”。

“ASA抵抗”或“氯吡格雷抵抗”的说法不准确,应是血小板对于抗血小板药物反应多样性的体现。服用ASA和/或氯吡格雷的患者,均不需常规检测血小板聚集抑制情况,服用ASA和/或氯吡格雷时不建议联合NSAIDs,氯吡格雷可与所有的他汀合用。

3.特殊人群的抗血小板治疗

3.1.老年人治疗决策需个体化,老年人同样从双联抗血小板的治疗方案中获益。

ASA+氯吡格雷长期治疗,剂量可酌情减量,阿司匹林的剂量建议不要超过mg,氯吡格雷剂量建议为50~75mg/d。

3.2.肾功能不全患者

肾功能不全是PAD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无证据显示,对于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要调整抗血小板药物的剂量。要动态评价肾功能,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肌酐清除率30%)抗血小板药物应减量。

3.3.手术或有创操作时的处理

择期手术需平衡手术带来出血和停药后血栓事件风险,决定是否停用抗血小板治疗;服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的患者,需紧急进行外科手术或围术期有威胁生命的出血风险时,建议输血小板或给予止血药物。

3.4.出血并发症及处理

轻微出血者可以继续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严重出血者应停用药物治疗并中和或逆转抗血小板作用。ASA和氯吡格雷均是不可逆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只有补充新鲜血小板才能缓慢逆转。如果需要立即纠正抗血小板作用需要输血小板,建议剂量1-2个单位(机采血小板每ml含2.5×血小板)。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和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IT)为血小板输注禁忌。

输血适应证:出血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低血压)或贫血。应严格掌握输血的适应证,血液动力学稳定、红细胞压积25%或HB80g/L可暂不输血。

总之,ASA和/或氯吡格雷的应用,尽管不能增加步行距离,但可降低PAD患者的心脑血管风险,减少死亡。下肢动脉腔内治疗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获益明显。西洛他唑虽可增加无痛步行距离和时间,但不能减低心血管事件风险,且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禁忌。对于高血栓风险、低出血风险的下肢动脉腔内治疗术后患者应用双重/三重抗血小板治疗,可提高通畅率。

在临床应用抗血小板治疗中,应全面评估患者临床特点(性别、年龄、体重、肝肾功能、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伴随疾病情况);动态评估血栓形成与出血风险,合理与抗凝治疗联合;对特殊人群,在不同时间点均应个体化治疗,酌情应用单药/双重/三重抗血小板,标准剂量/低剂量。应定期监测化验指标,密切临床随访。

参考文献(略)

立即


转载请注明:http://www.lkmdc.com/wadwh/14237.html

 


当前时间: